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本地信息 > 两学一做本地信息 > 正文

红烛灿灿耀人间 坚守党性永不变 ——追记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淮阳县鲁台镇卫生院原院长崔庆余

时间:2017-09-07 11:37:09 来源: 编辑:

 2016年7月1日前,年已87岁,半年内三次入院的崔庆余不顾医生的劝阻强行出院,坐上儿子为他租来的车,在老伴陪同下来到淮阳县鲁台镇卫生院,去交最后一次“特殊党费”--将自己仅存的一万元积蓄交给了组织。鲁台卫生院院长劝他年底再交时,他笑着补充了一句:“这可能是最后一伙了(指交党费)。”

8月21日,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的优秀共产党员崔庆余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从容地走了,他将自己的人生了无遗憾的画了一个句号。崔庆余1929年10月出生在淮阳县北小关村的一个普通家庭,1947年10月入伍,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转业到地方,先后在淮阳县城关卫生院、搬口卫生院工作,1963年任鲁台镇卫生院院长,1989年12月离休。他一生两次荣立二等战功,两次荣立三等战功,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崔庆余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离休干部,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始终不忘初心,视党为母亲,全心为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不忘初心  对党忠贞不渝

崔庆余参加过淮海、渡江和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在战火中培养了对党的真挚感情。他把党比作母亲,从投身革命那天起,就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忠诚于党的事业。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这百十斤属于人民,一生由党来安排。”战斗中他冲锋在前,不畏牺牲,屡立战功。1952年初,部队决定让他复员,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向后转。他说:“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崔庆余转业之后,始终以党员和军人的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被错划为 “右派”,还是在“文革”中遭到冲击,始终对党忠贞不渝。 

崔庆余常说:“吾生幸有两个娘,一是妈妈二是党。”“我这个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为党的光辉而牺牲,实现入党时的誓言,为人民奋斗终生。” 这种信念他任何时候也没有动摇过。

在崔庆余的心目中,党的称号比山重,党员的内涵比海深,他始终对党有一颗感恩之心。在世时,他每月领取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交纳党费。2000年以后,他每年“七一”还要再交一次特殊的党费,以此表达对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有人劝他说:“崔院长,平时交党费是应该的,‘七一’特殊党费就别交了,再说,你收入也不高,还有一家老小。”崔庆余说啥也不同意。他说:“这份特殊的党费我一定要交,不然就不能表达我对党的感恩!”

永葆本色  恪守高尚情操

崔庆余在日记里写道:“干部是光荣地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它不是个人升官发财的阶梯。”在鲁台镇卫生院工作几十年,他没有随便在外面吃过一次饭,更没有沾过一滴酒。

崔庆余离休后,大孙子想借爷爷的针灸名声在城里开个诊所,挣个活便钱,一次一次跟他商量。他说啥不肯。他说:“钱多钱少咋个衡量?国家给我开着工资,我就得为人民服务。鲁台是个偏远乡镇,这里更需要我。我不会离开鲁台。”

1995年,鲁台镇卫生院新盖一座家属楼,论资历、条件,他最有资格住进去,可他却坚持把房子让给了别人,心甘情愿地住在低矮破旧的老房子里。住房面积不足40平方米。

崔庆余经常去沈丘县槐店购书或买其它商品。有一次,他为鲁台镇卫生院买东西开发票时,售货员为了“答谢”顾客光临,有意把价款40元给他开成60元。崔庆余拿着票,皱起眉头,对售货员进行了严格批评,坚持让售货员重新开了一张发票。

崔庆余有三个子女,他没有为一个子女安排工作,没有给孩子盖一间房,没有给子女置买一份家产。但他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教育影响着他的儿女,带给他们的是无尽的精神力量。

一次他的长子因生活困难到医院找他,他开导儿子说:“你已经长大了,成家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别说叫你支援国家了,连自己都养活不住,有啥能耐?父母帮你一次可以,总不能帮你一辈子呀!”儿子眼里含着泪,羞愧而去。自那以后,儿女们再也没有给他提出过分要求。

崔庆余任院长20多年,从没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一点私利,而把权利视为一种责任。

俯首为牛  赤诚为民奉献

崔庆余始终认为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长工”,认为自己“应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力争多走几步”。他时时处处都想着为党工作、为民谋福利。

崔庆余擅长针灸,人们敬慕他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针技,附近村民找他扎针治病常年不断,但他从不收病人一分钱,还经常留路远的病人在家吃饭。鲁台镇谢庄的张杨氏,患腰椎骨质增生多年,病重时卧床不起。崔庆余坚持给她针治6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从不间断,终于使她重新站了起来。每提及此事张杨氏就止不住泪:“不是崔院长,我早死了。他给我针好了病,不要一分钱。我过意不去,给他送去两条鱼,他不要,硬让我掂回来,像崔院长这样的好人,哪儿有啊!”

鲁台镇前李湾村一位村民患眼疾,去了多家医院都没治好,崔庆余给针了数次治好了。这位村民知道他不收钱,给他掂了捆油条。崔庆余说:“我收下可以,但你得收我5元钱,这油条算我买你的。”这位村民推让不掉只得含泪收下。

有一年干部调资,补发他1800元钱,他瞒着老伴捐献给鲁台镇小学。1989年离休时,组织上补发2000元离休金,他又悉数交给了党组织。

每逢农忙季节,他只要一有空,就去附近帮助农民割麦、扬场、锄地。镇卫生院家属院的路是他一块砖一块砖捡来铺成的,义务打扫卫生院的四个厕所和清掏下水道他默默地干了16年。

公私分明  坚持克己奉公

在崔庆余身上,凡是对国家、人民有利的,都属公,他都大方、包容、不加思考地支持;凡是和小家、小我有关的事,都属私,他都非常小气、苛刻。工作几十年,家中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置办,一把木椅一坐就是几十年,屋里不装空调、电扇,一把蒲扇一用就是十几年。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贴身小棉袄,但崔庆余对这个小棉袄也很严格。他在鲁台任卫生院长时,女儿崔秀梅凭考试成绩被录取,可医院裁员时,结果被他第一个裁下了。

崔庆余向女儿解释说:“闺女啊,你想想,医院人员那么多,收入那么少,咱不带头咋行啊。”为此,女儿有半年时间不搭理老父亲。

1987年12月,崔庆余的女儿来看望他,趁卫生院的车回县城,搭了个便车返家,车拐弯到她家多行了4公里,崔庆余认为多行的路费了公家的油,硬是坚持给卫生院交2元钱车费。别人认为他傻,小题大做,可他却说:“车是公家的,多行路是私事,不付款是损公利己,按里程计算,我应该给2元钱。”

他的重孙子有病住院,当孙子崔前进张口向爷爷借钱时,却遭到拒绝。然而,当天下午,有人去看见崔庆余买了一车书回鲁台了。孙子埋怨说:“爷爷有钱买书,却没钱给重孙子治病!”虽说拒绝了,第二天一大早,崔庆余还是让老伴左云英悄悄为重孙子送去1000块钱。

今年7月,崔庆余突然患了眼病,在淮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治疗,这已是今年第三次生病住院了。主治医生告诉他,说他的眼睛需要更换人工晶体。崔庆余当即问他:“人工晶体是啥价格?”医生说“国产的一般是500元左右,进口的一般在1500元左右。您80多岁高龄了,我建议您用好一些的。”崔庆余却说:“我还是用最便宜的吧,好一些的留给别人。我这把年纪了,再好对我来说也没多大用!”医生说“像崔院长这样的离休老干部,就这样一件事还想着别人,真让人感动”。

弘扬正气  播撒文明希望

1989年,崔庆余离休后,在人们看来,这个一生为人民鞍马劳顿的功臣,该安享晚年了。可他却说:“我工作虽然离休了,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没有离休日期的。”

崔庆余离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办起一个家庭图书室。他每月的工资,除了缴纳党费和生活费以外,其余几乎全部用来订报买书,建设家庭图书室。在他家不到40平方米低矮的小屋里,放满了一架架、一叠叠报刊杂志和书籍。有党报党刊、名人传记、农业科技、医药卫生,还有供小学生借阅的儿童读物和连环画,各种图书有序地摆满了整个屋子,有两万余册。他把几十年来自己购买保存的书、报、刊装订整理,无偿供读者学习和借阅。

崔庆余说:“来这里看书的都是附近的群众,还有酷爱学习的小孩,只要他们能经常来转转,多学习一些知识,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崔庆余还自费为鲁台镇一中、鲁台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订《小学生语习报》《作文报》《少年文艺》等十几种书报杂志,光这一项每年要花上万元,一做20多年。他制作了10个阅报栏,分别放在鲁台镇卫生院、学校等人员集中的地方,供大家阅读学习。他义务为附近群众和镇直各机关单位义务送报,订户有80多家,最远的有十几里远。每天,他骑车来往于东家西院、机关门店和学校,进千家门,讲国家事,不知疲倦。20年来,崔庆余仅义务送报一项工作,就走了12万多公里。他还担任鲁台镇中心小学的义务辅导员,不论有多忙,他都坚持定期到学校为少年儿童讲革命故事,教革命歌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