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植阡陌 新风吹乡村 ——我市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的美怎么体现?重点体现在“外在美”与“内在美”。近年来,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文明创建系列活动,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个轮子”相辅相成,并以文明村镇创建作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健全机制,创新载体,狠抓落实,有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美丽乡村 从环境美到生活美
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相比,农村的环境面貌相对滞后。2017年,我市以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以“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为目标,以交通干道沿线及城市周边、景区周边为重点,以开展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工作,成效明显。各县市区从抓集中环境整治入手,集中抓好示范点建设,下大力气治脏、治乱、治差,着力解决垃圾乱倒、柴草乱放、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畜群乱跑的“五乱”问题。
——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一建四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水)工程,绿化美化村庄街道、农户庭院。各县市区综合治理农村河道、沟渠、坑塘,整修硬化街道,加快修建垃圾处理设施,基本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垃圾处理模式。例如,项城市、沈丘县、郸城县、西华县等县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购置配套设施,配备工作人员,实现了人员、经费、设施三到位。以深入开展城乡共建活动为重点,扎实开展第四轮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活动。我市选取180个市直市级以上文明单位结对帮扶109个村,加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力度。各级文明单位目前已落实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单位累计向农村赠送健身器材、农用物资等物品价值均在千万元以上。
——以狠抓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和卫生综合整治作为文明村镇考评的重要内容,实行目标责任制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各县市区制定卫生保洁制度,建立农村环卫队伍,实行乡村干部分片包干、农户“门前三包”责任制,定期开展集中检查、暗访督查,把建设和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一个新跨越。目前,全市共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664个、示范村705个,分别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0.25%和17.05%。
全市2307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政府主导的长效保洁机制,达到全市行政村总数的54%。一系列举措让我市广大农村的独特价值正在被发现、还原、追捧,农村正在吸引着游子回归,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正一步步实现身有所栖、心有所系。
今年5月上旬,市文明办积极组织3家市级新闻媒体深入乡村开展为期半个月的集中采访活动,20余名记者深入9个县市区22个乡镇近30个村,集中宣传我市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展示各地各乡镇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创建文明村镇、移风易俗工作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开设“美丽周口?魅力乡村”“砥砺奋进的5年之品味美丽乡村”等4个专题专栏,刊播了70余篇新闻稿件,让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跃然纸上,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
文明乡风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
美丽乡村建设起来,乡风文明建设相伴相随。如何提升美的内涵,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我市不断探索,取得了不俗成果。2017年,我市强化移风易俗,着力倡树文明新风。一是建立完善“一约四会”。市、县、乡相继印发《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实施意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引导各村修订《村规民约》,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少半、厚养薄葬等文明新风写进《村规民约》,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共同遵循。二是制定红白事参考标准。指导各县市区采取“一县一策”“一乡一策”“一村一策”等模式,制定红白事操办章程,让理事会成员处理本村村民婚丧嫁娶等事宜,让村民在具体事务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项城市秣陵镇、郸城县汲冢镇、太康县常营镇等乡镇在移风易俗活动中,制定了合乎实际的红白事操办标准,狠刹大操大办歪风,涵养了文明和谐乡风,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抓好重点人员、重点行业和重要时间节点。抓好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两个重点人群,抓好婚介公司、婚庆公司、农村流动包桌餐饮店三个重点行业和五一、中秋、十一、春节四个重要时间节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目前,全市有项城市、沈丘县、淮阳县3个示范县,55个示范乡镇,315个示范村。
——强化宣传教育,着力营造浓厚创建氛围。充分利用村级公益漫画墙、乡镇“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村级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制作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中国梦”“移风易俗树乡风”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广告,形成高密度、多层次、全覆盖的宣传态势;结合文明村镇创建、精准扶贫等中心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乡情村史、乡村道德典型等为宣传内容,在广大乡村着力建设“一堂、一墙、一榜”,即建设一批道德讲堂、一批乡村文化墙、一批善行义举榜,弘扬村头正能量。目前,全市有70%的行政村均开展了以“一堂、一墙、一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宣传阵地建设。
——强化创评活动,着力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先后印发《周口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推进措施》《在全市扎实开展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扎实开展各项创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文明创建从城市拓展到村镇,把文明村镇创建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考核,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同部署、同测评,实现了全域创建、全域测评。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我的家庭故事”演讲比赛、“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利用道德讲堂、善行义举榜、乡村学校少年宫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传承家风家训。持续开展乡村道德典型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媳妇、乡村好婆婆等评选活动,选树一批群众身边的道德典型,让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标兵。
文化惠民 从外在美到内涵美
“不能富了口袋、贫了脑袋”,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自2016年起,我市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传承乡村文明和乡土文化,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更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记住了乡愁、留住了根脉。
——不断丰富宣教载体,着力引领乡风文明。利用村文化大院、乡村文化墙、善行义举榜等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移风易俗宣传教育;采取“百姓宣讲直通车”进基层、“科技大篷车”进基层等形式,深入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和种养加农业科学技术教育;扎实开展“欢乐中原?文明河南”广场文化活动、乡村邻里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农村涌现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乡贤、乡村好媳妇等先进典型。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举办道德讲堂5000余场、市民学校近200场,开展道德模范进基层巡讲活动20余场,直接受益人数数十万人次;市县举办“百姓宣讲直通车”进基层活动、“科技大篷车”进基层活动1200多场,直接受益人数70余万人次;先后建设了以“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村规民约、村史村情为主题的乡村文化墙5200多个,善行义举榜2400个;各级新闻媒体播放“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10余万次,有效营造了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
——强化基层文化建设,着力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继续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中心建设。目前,全市现有文化馆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0个、博物馆17座、“农家书屋”4284家。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建成1个市级支中心、9个县级支中心、14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4147个村级基层服务点。二是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围绕“我们的节日”“文化大舞台”等主题,广泛组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性纪念活动、民俗活动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16年以来,全市各级开展“欢乐中原?文明周口”广场文化活动800多场,“中原文化大舞台”演出66场,“周末公益剧场”演出近百场,“舞台艺术送农民”演出300余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电影7万余场次。三是深入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为不断满足贫困地区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积极实施了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目前,第一批45个示范点已通过省委宣传部验收,第二批55个示范点已建设完毕,即将接受省委宣传部验收。
——持续开展文明创建,着力提升农民幸福指数。一是建设了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环境治理机制在全市有步骤推进,“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垃圾处置模式在全市推行;农村面貌显著改善,所有试点村全部达到“四化”标准,全市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稳步推进;良好习惯普遍养成,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考评常态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持续推进,村民公约全面实施,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卫生健康意识、自我管理意识普遍增强。二是形成了德行天下的文明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持续推进,群众发展信心、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法律下乡深入开展,群众守法意识显著增强;积极挖掘乡村道德典型,评选出大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文明单位结对共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每年近万名志愿者进村入户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孩子、困难家庭;农村封建迷信、黄赌毒、红白事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形成了德行天下的文明风尚,文明程度实现稳步提升。三是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全市乡镇、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初步实现一体化;农村文化阵地全面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实现全覆盖,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有序推进;群众文化活动铺天盖地,每年开展文化活动数千场,“文艺轻骑下基层”等品牌活动深受欢迎,淮阳泥泥狗、担经挑,项城官会响锣、肘阁,沈丘槐店文狮子、顾家馍等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农村文艺队伍日益壮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极大丰富。
我市以建设美丽乡村为龙头,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文明村镇创建、文明新风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等方式,绽开了一朵朵文明之花。通过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正在一步步把核心城区的文明创建经验和经营管理理念输送到农村,不断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逐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文明建设进程,加快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心中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