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时间:2017-09-05 09:37: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党的规矩,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项持久的工作。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出自《荀子·劝学》篇,其大意是说,木材经过比对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才会锋利。荀子以木与绳、金与砺为喻,主要说明人们后天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故在此句后接着又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即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省察,才能睿智、明达而无过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引用这句古语,特别强调了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具有的这种学习观念与纪律意识。
将学习置于突出地位,是“木直”“金利”的必要条件,故荀子在“劝学”开篇就直奔主题——“学不可以已”。学习不可以停止。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应当明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而不应左右摇摆于利欲之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种好学的精神,显然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继承。孟子同样强调学习的重要,《孟子·告子上》载:“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他用后羿教射的比喻,教导后人学习既要心存“满弓”之远,又要依循“规矩”之方。这些论述,都表明后天学习是人们通往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的必由之路。
人须学而“直”而“利”,实际上是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用,这首先说明人具有可塑性。荀子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直木用輮的工艺使它弯曲成车轮,其弯度就合乎圆轮的标准了,即使风吹日晒而干枯,它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加工的结果,是外在因素使然。因为人是可塑的,所以后天学习能够改变人生。“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而这种可能,在荀子的性恶或性朴论说中,得到了充分说明。荀子认为,不学而能、不事而成者是为性,学而后能、事而后成者是为伪。伪即为,意指人的后天行事、担当与作为。荀子主张“化性起伪”,以此论证“劝学”的可能,并强调人之所以能够成功,能够成为圣贤,这些都不是人的天性所致,而是因为外部环境之故,是经过训练以后才可以获得的。与之相应,孟子虽然主张性善,但他又指明这只是善端,须待扩充,“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从而也就同样为后天修养至善打开了方便之门。故孟荀二圣在“劝学”的路径上殊途同归。
具备学习的可能,立下学习的志向,慎重交友与处事,但更为重要的是以什么为学习内容。在这一点上,荀子提倡经典之教,“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而经典之教的目的是“隆礼”,“《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郭嵩焘释“隆礼”曰:“自以礼检束其身”。可见,礼是一种道德约束。一方面,鉴于“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而有礼义生、秩序出焉;另一方面,礼义是先王所制,学礼就是则圣则贤,从而与师者相连。《荀子·劝学》谓“学莫便乎近其人”,“其人”即为贤师。由此师教与隆礼联系了起来。荀子在这里面的逻辑也非常清楚:人之学习而志于礼,礼之臧否而明乎贤,故《荀子·修身》又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由此,从制礼、学礼、正身,这样贯穿下来,便成了荀子笔下的绳墨与砥砺,成了人之为人进而成圣贤的必由之路。
但学习又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不断地积累与打磨。只有那些专心耐心于融会贯通所学的人,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荀子曰:“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那些学习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在荀子“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的区分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担负着民族复兴重任的中华儿女,更应该学习、践行这种“君子之学”,而决不能成为“小人之学”,否则,“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