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 正文

重建文学历史现场

时间:2020-07-13 11:19:1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詹亚琪

方星移

编者按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读屏读图成为新常态,古代文学研究的可视化也成为必然趋势。古代文学研究的可视化,不仅是一种呈现方式的变化,也是思维方式、研究路向、研究方法的变化,将推动古代文学研究观念的转型和范式的变革。但古代文学研究的可视化刚刚起步,究竟可从哪些方面、领域进行可视化研究,又有哪些可视化的方法途径,可视化将从哪些具体层面推动古代文学研究的进步?学界的认识还有待深化。本期约请中南民族大学数字人文资源研究中心可视化研究团队的三位学者,来笔谈他们的研究实践和心得体会。其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经验,都颇具前瞻性和启示性。(王兆鹏)

文学历史现场,包括作家活动和创作的场所及状况,是时间、地点、作家、事件、作品的五位一体。缺失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历史现场都是不完整的。

之所以要重建文学历史现场,一是因为文学历史现场包含的地理环境,不亲身经历、不实地勘查后予以“重建”复原,就无法真切感知其独特性、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就无法准确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每个地方的地形地貌各不相同,研究者仅凭生活和阅读经验,去把握古代作品所表现的地理环境,难免误解和曲解。诗句可以“心解”,但遇到写实性的地形地貌,就必须“亲历”。不同作品表现的地形地貌千差万别,只有亲历其地,才能真正感受作家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创作,又是怎样把真实的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学的审美空间,是实景描绘还是有变形夸张。

二是因为文学历史现场之情之事之景,都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和实地感受,只有重建和回归历史现场,才能真正了解作家的心态情感和作品的艺术奥妙。文学研究者,不回到作家的创作现场、表现现场去切身感受作家“身之所历,目之所见”,就无法透彻了解作者之用心、领会作品之奥秘。贺裳《载酒园诗话》就说,读诗“亲历其境”后才“益觉其立言之妙”。由于时代变迁、山河改貌,文学历史现场多有变化,只有重建和还原后,当今读者才能有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和艺术感受。

重建文学历史现场,一需文献实证,二需实地勘查,三需图像呈现。历史现场,包含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两重空间。过去时态的现场,原貌特征已随历史消逝,需要钩沉稽考文献的记载来拼合复原。现在时态的现场,则需要实地勘查。欲勘查过去时态的文学现场,先要有准确的时空定位。比如,要重建范仲淹《渔家傲》词的写作现场,第一步要考订其写作时地。过去多认为该词是康定元年(1040)秋天范仲淹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时作,而王兆鹏、肖鹏先生根据范仲淹的奏章考证,康定元年九月三十日范仲淹才到达延州,第二年四月因故降职移知耀州,没有在延州过秋天,而且他在延州的身份是知州,不会自称“将军”,所以此词不可能作于延州。他在耀州不到两个月,就调任庆州知州,在耀州也不可能作此词。庆历二年(1042)秋天,范仲淹在庆州,兼任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时年五十四岁,正是“白发将军”。其时戍边已三年,思乡之情日切,故作《渔家傲》以咏叹将士们戍守边镇之劳苦。

考实了写作时地,第二步就要勘查、复原词作表现现场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变化的,历史上庆州城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情形,需要稽考各种地志、方志、石刻文献来重建和复原。地理环境涉及的范围甚广,怎样确定每首作品现场勘查的对象和范围,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这要根据作品所涉地理环境而定。《渔家傲》写到的地理环境有:“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是怎样的地貌?字面似不难理解,嶂是耸立如屏障的山峰。问题是,这嶂究竟是什么样态?文献稽考和实地勘查后,大大出乎我们的想象。清人惠登甲《庆防记略》曾说:“讲堪舆者或言庆城外山形如刀矛剑戟,杀气太重。”由此可想见庆州城地形地貌的险峻。新修《庆阳县志》则说,庆州古城属于残原河谷区,“残原沟谷纵横,土地支离破碎,崩塌滑塌现象严重。主沟横截面呈U形,支沟呈V形,坡度较大,高度差明显”。原来这“嶂”,是高耸如墙的黄土坡壁。庆城县所在河谷海拔1100米左右,周围的黄土塬平均海拔约1300米。站在城中四望,周围黄土塬相对高度都在200米左右。“千嶂”包围的自然环境,没有到过西北黄土高原的读者很难想象。今天的庆州,远处被群山团团包围、近处被起伏不平的200多米高的黄土塬峁包围。遥想近千年前的庆州,黄土塬峁只会比今天更高更陡,沟壑更狭窄。当时守城将士站在城头,与土嶂间的距离不过几百米。设身处地想象,范仲淹麾下的将士驻守在这样逼仄的环境里,该是何等的压抑!城外“千嶂”环绕,庆州城内又是怎样的情形?宋代庆州古城原貌,已难知晓,通过史料记载约可推断。据《庆阳县志》记载,旧城“围七里十三步”。按此估算,庆州城面积大约0.8平方公里,宋城不会比这个规模更大。

除了地理环境,我们还要了解,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镇守庆州时,是宋夏对峙的战时状态,随时都有战争发生。在这前后,北宋和西夏先后爆发过三场规模较大的战役,即1040年的三川口之战、1041年的好水川之战、1042年的定川寨之战,三场战役都以宋军大败告终,给北宋军队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词中“孤城闭”的“闭”,就与战时状态有关。而“四面边声连角起”的角声,是军中画角之声,也渲染出浓重的战争气氛。城门紧闭,气氛紧张恐怖,将士们由夕阳西下引发的故乡之思中包含着战时状态下紧张不安的心理。

稽考钩沉各种碎片化文献,可拼合成历史现场的轮廓。再借助各种图像,如历史地图、百度地图、卫星地图、实景照片等进行可视化呈现,历史现场会更直观明了。比如,“四面边声”之“边”,以今天的地理坐标来定位,肯定不会把庆州视为边城。但用《中国历史地图》来检视庆州的空间位置,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就可见当时西夏与北宋的实际控制边界线,距离庆州城只有七十多公里。庆州所辖的大顺城,与当时西夏人控制的金汤寨、白豹城接壤,直线距离只有二十多公里。庆州是名副其实的边城。看了地图,就可以真切感受这“边声”,就是边塞之声、边城之声。

庆州的“四面”是什么地形地貌?用平面交通图和历史地图看不出来,但借助卫星地图,就看得一清二楚。庆州城,位于马岭河谷与柔远河谷交汇处的河谷台地上,四周被成千上万的黄土塬峁所包围,确实是“千嶂里”的“孤城”。再结合现场拍摄的高耸如墙的黄土坡壁、坡壁形成的狭长沟壑的实景照片,视觉冲击更加强烈。

文献考订,可以勾勒复原历史现场的状貌特点;可视化图像,更能突显历史现场的“现场感”和“实景化”。如果用VR(虚拟现实技术)来重建还原文学历史现场,会更有代入感和沉浸感。在文学研究领域,VR技术的应用目前还是空白,相信不久用VR技术来重建文学历史现场的希望会变成现实。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