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之上
刘永德
上古时代,黄河泛滥,黄河流域的颍水之滨时常闹水荒。禹作为黄帝的后代,受命于唐尧,任夏伯,负责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其中在现周口中心城区的东南部,筑台观水象即为观水台。此是中心城区最早的神话故事,与老子升仙、女娲补天的传说一样亘古久远,为古老的周口平添些许神秘的气韵。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三国魏将邓艾取西川时,筑灌溉城于观水台上,在此屯粮练兵,即改观水台为水灌台,名字沿袭至今。由此可见,三国时期顺水顺风的周口已是军事要塞和兵营重地。水灌台是周口最早的文明记忆,说周口是高台上的城市亦不为过。
明朝初期,偶有人在沙河北岸依寨结庐,渐次成墟,名永宁集,后沙南又成墟集即子午集。为谋两岸隔河贸易之便,有周姓者操持摆渡,始有周家口之说,周口因此成名,成为万点渔火的内陆码头,仿佛一夜之间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名声大噪。
清代康乾年间,周家口达到鼎盛时期,人烟丛杂,街道纵横,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时称水陆交汇之乡,财贸堆积之薮,沿河渡口二十二处,水陆寨门四十余座,镇中街道一百二十条,更兼有三寨城墙、十大会馆、七十二庙宇,周口日益上升为东邻淮泗、西控秦晋、南达江楚、北通燕赵的物质交流要冲和豫东新兴的商品交流集散重镇。秋色独占、称雄一时,与朱仙镇、道口镇、赊旗镇并称河南四大名镇。周口这座高台上的城市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初期,随着平汉铁路通车,铁路运输优势逐渐显现,作为水路运输枢纽的周家口日渐沉寂没落,从昔日水陆重镇成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从此一蹶不振。后分分合合,多次区划调整,近70年时间一直在全省末位徘徊,锅底奋进。而作为周口文明源头的水灌台,逐渐被人为侵占,蚕食缩小,一度垃圾遍地,萧条冷落,无人问津。许多周口人虽听说过水灌台,却不知道位于何处,更不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017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紧跟时代潮流,顺应群众期盼,明确了“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工作定位,作出了“大干快上三五载,请君再看周口城”的庄严承诺,围绕“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的目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倾情描绘“绿”“水”“生态”“民生”四篇文章。短短两三年时间,周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心城区高楼林立、游园遍布、街道宽敞、河岸静美、亮点众多、风景无限。美丽蝶变的周口从昔日的锅底站到了全省发展的前沿,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三川大地、颍水之滨,让周口人自豪、外地人惊叹。
我们惊叹周口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更呼唤满城文化内涵的充分彰显,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特别期待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水灌台揭开神秘的面纱,显示在世人面前,展现无穷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内涵。
水灌台位于中心城区东南部,高7.8米,南北110米,东西70米,面积7700平方米,遗址全系文化层堆积,断崖处有红烧土面,初步发掘有灰坑、墓葬及商代陶碗、陶罐、陶盆等。属于龙山文化遗址,是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即铜石共用时代文化,作为黄河流域三大文化(仰韶、大汶口、龙山)之一,距今已有4000~4500年历史。也就是说,在大约4000年前,周口就有水利灌溉工程,已是军事重地,兼具城市的雏形。由于水灌台遗址的发现,周口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4000年。目前,层下文物众多,价值巨大,影响深远。但愿水灌台的发掘、开发、保护、利用能够引起重视,进而在“请君再看周口城”基本实现的基础上,面对“半城水”的实际,破解“满城文化”难题,让水灌台这座文化高台大放异彩,让周口这座高台上的城市尽显文化的魅力和底蕴,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之城、文明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