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 正文

时光温暖处的塔与湾

时间:2023-02-13 10:49:43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詹亚琪

扶沟县城西南十公里、柴岗乡政府西南三公里的地方,有一个被称为“扶沟小延安”的村庄——塔湾。

癸卯兔年正月的一个上午,我和作协的几个文友去塔湾参观新落成的塔湾纪念馆。进入塔湾,只见红色灯笼挂满街道两旁,家家户户门前贴着火红的对联、幸福的福字,明晃晃的太阳在天上暖暖高挂,天空湛蓝,空气清新,村里人来人往,笑声伴着鸟鸣在村子里流啭,好一派温暖的烟火人间。

塔湾古称屈岗村。相传春秋战国时,塔湾属楚国地界,屈原投江死后,人们为了怀念屈原的功绩,在村中央建有屈原冢一座,冢西边建了一座屈原祠堂,取名屈岗祠,故而得名屈岗村。村北村南原各有黄土岗一座,村北的黄土岗南北长数里,高于地面十多米,远看十分壮观,故名飞虎山;村南土岗挺拔俊秀,名为岚峰岗。明代洪武年间,施姓从山西洪洞县迁住到此处后,为了防止土匪扰乱百姓生活,在村西南角处,以原土岗为基础,修建一座土寨,便于乱时躲藏,取名为宝岚寨。关于塔湾村名的来源,据说是塔湾村东边和南边有一条从鄢陵境内流经的河流,村内有高耸的宝塔,村外有弯曲的河道,一塔一湾,故改名塔湾村。

据传在北宋时期,在村南岚峰岗屈原祠门前修建起一座青砖结构的六角形宝塔,正门向北盘旋登至顶峰,每层有洞口,设计为十三层,建七层而停工。建塔的年代没有文字记载,仅以扒塔时发现“宣和通宝”字样的银钱为据,推断其为北宋末年所建。因宣和年间正值北宋南迁,社会动乱,可能因战争被迫停建。古塔应为四乡募捐而建,扒出的砖上写有“胡家寺院,高山顶洞人捐砖若干”。

关于未修建完工的古塔,村民之间流传着不少传说,一说古塔本有十三层,上边的六层古时候被一场大风刮跑了,一直刮到与西华县逍遥镇隔水相望的商水县郝岗乡,就是现在仍存的宋代寿圣寺塔,可能源于两塔形制相似,都为六角平面、盘旋塔道等。另一传说古塔旁住有母子二人,儿子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一天母亲对儿子说,高塔挡住了晒暖的日头,能不能搬走一截呀?于是,儿子在三月初一夜里,借用全村的牛的魂,把塔拉走了半截,一直拉到逍遥镇对面,于是这里的古塔便只有七层遗立了。当然,这些都只是幻想性很强的传说。

1970年,塔湾的塔遭到了破坏。1992年,为缅怀革命先烈,塔湾施氏子孙自发捐款,建成了占地4600 平方米的烈士纪念塔、烈士陵园、广场等设施,陵园里安葬着18 位塔湾籍烈士和6位山东籍无名烈士。为了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近几年,塔湾人和社会各界仁人志士,再次自发慷慨解囊,集资修建了塔湾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纪念塔南侧,纪念馆设计美观大方,建筑雄伟壮观,与纪念塔遥相呼应,形成塔湾村别具一格的亮丽风景。

站在塔湾的湾里,回望历史,烟火深处看见勤劳的塔湾人为了家国前赴后继、奔波不息。在塔湾的温暖怀抱里,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在这里,诞生了河南省扶沟县第一位中共党员——中共扶沟支部创始人施於民。在这里,培育了曾经到毛泽东主席家中做客的党的好干部施德生,在这里,有500多人先后投身革命,施钦典、施同印、施志凯、施立志、施立德等18位烈士为国捐躯。塔湾村被誉为“扶沟小延安”,矗立在村头的塔湾烈士纪念塔诉说的不仅是岁月的沧桑,还有塔湾人传承了几十年的家国情怀。同样是在这里,恢复高考后,有600多名莘莘学子从这里迈入大学的殿堂,默默地奉献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塔湾的塔,高耸入云,默默地传播着浩然正气。塔湾的湾,暖润千年,无声地泽育着代代新人。今天的塔湾,是扶沟红色文化的一张名片,是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经济快速发展的美丽宜居村庄,是人才辈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庄,是民风淳厚、美满和谐的幸福新村。展望明天,在勤劳聪慧的塔湾人努力奋斗下,这里一定会是一幅天蓝水碧、树郁花红、蝶舞鸟啼、风光旖旎的秀美画卷。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