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新居上梁文》考
淮阳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上梁文,是北宋时期“苏门四学士”之一、人生最后六年定居陈州的文学家、诗人张耒所作。朱振华编著出版的《宛丘先生诗选》里,是这样介绍张耒《新居上梁文》的:“张耒自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春寓居陈州州城西门街孝悌坊,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四月十五日移居冠盖孙氏第。是文或为营建孙氏第下舍而作。上梁文是古代营造屋宇上梁时祈求神灵保佑的祝辞。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上梁文者,工师上梁之致语也。世俗营宫室,必择吉上梁,亲宾裹面,杂他物称庆,而因以犒匠人。于是匠人之长,以面抛梁,而诵此文以祝之。其文首尾皆用俪语,而中陈六诗,诗各三句,以按四方上下,盖俗礼也。’这种文体源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苏轼在惠州所作的《白鹤新居上梁文》。张耒仿效苏公文体,并颂新屋落成之后,人无灾难,岁丰年稔。”
张耒《新居上梁文》原文如下:“太昊之墟,风俗素厚。长淮以北,鱼稻渐丰。张君少也执经,常青衿庠序;仕而多难,遂白首闾里。辄于阮籍之穷途,成此陶潜之环堵。虽风雨之仅庇,亦箪瓢之屡空。敬举修梁,先成下舍。
抛梁东,淮阳三月牡丹风。已将奇丽夸天上,更有声名压洛中。
抛梁西,故祠千柱隐长堤。广殿杉松翻燕雀,修廊风雨暗旌旗。
抛梁南,艅艎万里建云帆。淮蟹湖鱼常入馔,三餐足慰老夫馋。
抛梁北,北望宸都官道直。霜晴日暖碧天高,郁葱时见尧云色。
抛梁上,却扫从今断还往。里闾休叹下泽车,登降须扶灵寿杖。
抛梁下,诗书万卷束高架。今年雨足定丰登,更向城隅问田舍。
伏愿上梁之后,人无疵疠,年屡丰登,儿孙诗书之不忘,妻孥粗粝之常饱,咨我有众,同受多祥。”
细读此文,忍不住悲从中来,恍惚间与20多岁的王勃在滕王阁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产生了些许共鸣。
张耒夸赞古陈淮阳作为“太昊之墟”,民风淳厚,鱼米丰盈。这也是他退出官场后,没回老家,乐于长居于此的主要原因。当然,还因为这里是他的姥姥家,他青年时期便求学于此,并和时任陈州教授的苏辙,以及外放通判杭州、途经居留70多天的苏轼建立了终生友谊。他的外祖是淮阳的地方名士李宗易,于1071年的冬天去世。按顺治版《陈州志·人物志·名贤》里的记载:“李宗易,字简夫,少好学为诗,效白乐天,详于吏道。庆历间,历诸部穷至少常少卿,得微疾,辄气归。所与交多名公,晏元献公殊,知之尤深。优游林泉者十六年。郡人种花,有洛阳风,宗易觞咏其间甚适。苏辙为宛丘博士,时与之游。”这里还有他的同学、同榜进士淮阳人黄寔,以及晚年流寓陈州与其择邻而居的同年进士四川邛州人常安民(字希古)等等。
张耒在前序里提到年少也曾有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弹指间四十载流年已过,仕途艰难,白发额头,归隐闾里。鉴阮籍遇路穷而哀绝,学渊明建陋室以容身。虽仅能遮蔽风雨,但常遇困顿断炊。在此建屋上梁之时,恭敬祈愿。
该文从“抛梁东”开始。张耒首先想到的是他一生深深所爱的淮阳牡丹。阳春三月,连风都渲染着牡丹的香气,把这特别美丽的花儿直接吹到了天上,把洛阳牡丹的名声都压下去了。北宋时期,淮阳牡丹确实出彩,宋人张邦基《陈州牡丹记》:“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张耒在《春日怀淮阳》中说:“城中万枝木芍药,姚黄一萼得春多。”足见昔日盛景。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春天,时年四十五岁的张耒谪监黄州酒税,“羁旅千里之外,一怀客愁难释,春序正暄,神驰淮阳故园,太昊祠、灵通院、汲井园、黄巢寨、琵琶沟、城南堤……如在目前,遥忆陇麦梵梵,杨柳依依,姚黄魏紫,百花竞发,不禁发出‘日日踏春浑坐此,人间无醉奈渠何’的思归之叹”。
他于上一年(1097年)三月由淮阳贬谪到了黄州,在僧舍写下《寄陈州朱教授》:“殷勤寄语朱夫子,僧舍花前亦举觞。学舍萧条官职冷,不知谁与戴姚黄。”如此困顿境遇下,还想起了淮阳名花——牡丹姚黄,谁给舍萧职冷的朱教授戴上?1103年10月,张耒谪寓黄州柯山时,专门移栽淮阳牡丹于住所,“千里相逢如故人,故栽庭下要相亲”,以牡丹寓老友,期待“明年太昊城中色,来做齐安江上春”。
江湖夜雨十年灯,1108年季春,刚刚诏除罪籍的张耒“风波历尽还故郡”,携家眷到陈州。午休时分,任、王二友就冒雨送来两盆绝品牡丹,蓬荜增辉,感激莫名。第二天便写下《到陈午憩,小舍有任王二君子惠牡丹二盘,皆绝品也。是日风雨大寒,明日作此诗呈希古》:“初来淮阳春已晚,下里数楹聊寝饭。此邦花时人若狂,我初税驾游独懒。任王二君真解事,走致两盘红紫烂。天姝国艳照蔀屋,持供佛像安敢慢。江湖逢春岂无花,格顽色贱皆可拣。誓观中州燕赵态,一洗千里穷荒眼。”送与好友“东邻夫子”常安民。他写淮阳“此邦花时人若狂”,可见淮阳民众对牡丹的喜爱之深。作为年老多病的诗人,“病卧淮阳太昊城,牡丹丛畔过清明”,这种状态下,他也希望与牡丹作伴。
第二段“抛梁西”,张耒写了祭祀伏羲的太昊祠,规模有上千根柱子的故祠隐藏在长堤下面。这个长堤应该是“入汴四渠”之一的古蔡河河堤。1080年正月,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与表侄同时还是侄女婿的文逸民曾经在此堤上散步,写下了《陈州与文郎逸民饮别携手河堤上作此诗》:“白酒无声滑泻油,醉行堤上散吾愁。春风料峭羊角转,河水渺绵瓜蔓流。君已思归梦巴峡,我能未到说黄州。此身聚散何穷已,未忍悲歌学楚囚。”他的人生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有千根柱至少是数百间房子了,对于太昊祠的规模,南宋学者王明清在其《挥麈录》中写道:“太祖皇帝朝,尝诏重修先代帝王祠庙,每庙须及一百五十间以上,委逐州长吏躬亲点检,索图赴阙,遣使覆检。”这说明北宋初的太昊祠,官方要求至少150间以上,并且还要全面检查。张耒的《谒太昊祠》写道:“千里垂精帝道尊,神祠近正国西门。风摇广殿松杉老,雨入修廊羽卫昏。日落狐狸号草莽,年丰父老荐鸡豚。旧游零落今谁在,尘壁苍茫字半存。”广殿杉松、修廊旌旗……此诗就与《新居上梁文》之意基本相同了。
第三段“抛梁南”,头一句“艅艎万里建云帆”,说的应该是“陈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的蔡运河。在苏轼的《和子由柳湖久涸忽有水开元寺山茶旧无花今岁》一诗中,也提到“北望樯竿半隐堤”。上连汴京,在陈州城北从西往东又南折,环城30里,一路蜿蜒,流淌60里后,在淮阳南古“蔡口镇”入沙颍河的运河上,桅樯林立,橹楫纵横。上可通黄河、达济水,直入京都,下可经颍淮进江入海,直抵苏杭;迁客商贾,往来如织,一派繁华兴盛景象。张耒祈愿挂云帆,驾长舟,行万里,长风破浪,以济沧海。可仅仅过了两年(1114年),食不果腹、百病缠身的张耒便故于淮阳寓舍,归葬于淮阴。又过了14年,东京留守杜充下令决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金兵。杜充决河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人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人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黄河水自此在黄淮海平原上流淌了727年。到了1855年的清末,方才向北流入渤海。
张耒爱吃蟹,所以祈愿鱼蟹“常入馔,足慰老夫馋”。吃货永远是吃货,食蟹如命的张耒在上梁文里,也希望顿顿有“淮蟹湖鱼”吃。这也说明了北宋时期的淮阳水产丰饶,有鱼有蟹,并且盛产稻米。
“抛梁北”,张耒希望北去皇都汴京的官道顺畅,晴天暖日,路边树木郁郁葱葱,时见尧云。这是张耒的政治期盼,就像尧帝时期一样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正如南宋学者王柏所写的《畴依》:“巍乎大哉,尧之为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凿井耕田,出作入息。击壤而歌,不知帝力。”陈州在开封南偏东300里,是距当时京师最近的州城之一。所以,很多不受重用的宰相级人物往往贬知陈州,一旦启用,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也便于召回。
抛梁的东西南北应和陈州城的风物方位有关,东说的是牡丹,猜测陈州城东是否为牡丹的主要种植区;西为太昊祠,“神祠近正国西门”“西瞻太昊祠千树”;南为绕城东并南下入颍淮的蔡运河;北为去汴都的笔直官道。张耒撰文时是否也这样想,不得而知。
“抛梁上”用了“下泽车”“灵寿杖”两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和《汉书》。“下泽车”是一种适宜在沼泽地上行驶的短毂轻便车,指当个小官之意。宋朝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灵寿杖》:“灵寿杖出西域,自黄河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
“抛梁下”期盼雨水丰足、五谷丰登。张耒年近花甲,已退出仕途,将诗书万卷束之高架,在城边买几亩地,做个求田问舍的农家翁,以求晚年温饱。
最后一段是祈愿上梁以后能带来好运,一是家人没病没灾,二是连年庄稼丰收,三是儿孙后代学好诗书,四是妻子儿女粗茶淡饭能够顿顿吃饱,五是和他一块来上梁的众人,也一起受到祥瑞的福报。张耒朴素的愿望并没有在即将到来的北宋末年的乱世中得以实现。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载:“文潜三子:秬、秸、和,皆中进士第。秬、秸在陈死于兵,和为陕府教官,归葬二兄,复遇盗见杀。文潜遂无后,可哀也。”此事未见于张耒诗文中,应发生在张耒病故之后。他两个成年的儿子也死在可能是靖康之乱时的陈州。
自宋以后,上梁仪式愈来愈成熟,全国不少地方都有相应祭典议程,虽因地域各有不同,但大体上是有共性的。上梁文作为上梁的祈愿文,不少都有着地方风格,并一直传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