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淮阳》:落魄才子见证大唐从盛转衰
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
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
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
——张继《晚次淮阳》
这首诗的作者张继(约715年~约779年),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史料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753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作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最著名的当属《枫桥夜泊》了。
天宝十二年,张继应进士第,一举登科,但是在后来的铨选之中落选。所谓铨选,是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的文官由吏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落榜后的张继,往返于故乡与长安之间,做了接近两年的“京漂”。
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改变唐朝国运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张继为躲避战乱,漂泊四方,《晚次淮阳》即是安史之乱爆发至他在大历末年进入仕途、担任盐铁判官这一期间创作的一首作品。据有关文献考证,该作品写于张继离开越中北上前往长安、洛阳寻求政治出路时途经淮阳的路上。
我们试着“复盘”那天晚上他到达淮阳的场景:月明星稀,露浓气清,张继临水而怅,把流浪的愁绪诉诸于诗。秋风带来凉意,树叶萧瑟散落,接待过往官员的驿馆坐落在水边,城池郊外住宅的门户掩映于暮色。月光引来潮水四起,寒露催回雁鸟南飞。诗人感慨:四处漂泊的人啊,哪儿是心灵栖息的地方?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王朝。唐王朝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朝代,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陈州在唐朝中叶,也有属于自己历史上的“黄金一代”,经济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社会安定,五谷丰登,百鸟聚栖,唐仪凤元年(676年),唐高宗李治“以陈州言凤凰见于宛丘”,将年号“上元”改为“仪凤”。市场兴旺,商品交换广泛,淮阳境内先后出土的多种通宝,可以印证当时商品流通市场之繁荣。
鼎盛的唐朝被一场安史之乱伤了元气,陈州也殃及其中,再加上中唐之后水患不断,晚唐时期的频频战火,淮阳一带在贞元元年(785年)几度出现“斗米千钱,死者相枕”的荒年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