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 正文

“张伯驹研究丛书”:打开张伯驹千门万户

时间:2023-02-06 10:04:53 来源: 编辑:

河南人民出版社每年出版很多新书、好书,为一位文化名家连续出版7本书,并持续推进,算是值得一记之事。

2018年,在张伯驹诞辰120周年时,我们出版了张恩岭老师3本书《张伯驹传》《张伯驹词传》《张伯驹词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张伯驹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的亮点。在这次纪念活动中,有“三个一”,让人过目不忘。那就是:一场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张伯驹收藏文物展览“予所收蓄,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一个提法,《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为张伯驹作了文化定位“百代高标,千秋丛碧”;一套丛书,张恩岭老师的《张伯驹传》《张伯驹词传》《张伯驹词说》,全方位展现了张伯驹的文化贡献、精神魅力。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20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恩岭老师2本新书《张伯驹十五讲》《张伯驹联语与诗钟集注》。五年5本书,对张恩岭老师来说,硕果累累,其实更是故事。七八年来,我们与张恩岭老师研究书稿,访问知情人,谈得最多的,还是张伯驹。他给我们讲了很多故事,让人大笑、让人叹息、让人感动。

他与张伯驹的故事,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连接张伯驹,走进张伯驹,追寻张伯驹。所谓连接张伯驹,就是张伯驹作为他的亲属,让他年轻时很是苦恼,还给他带来一些麻烦;所谓走进张伯驹,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他进入了张伯驹博大精深的世界;所谓追寻张伯驹,就是在研究张伯驹的过程中,他不断攀登张伯驹的精神高峰,向广大读者传播张伯驹的文化力量。可以说,五年5本书,是以张恩岭老师几十年研究、70年人生阅历作支撑的。没有几十年的积累与思考,写不出这5本书;没有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也写不出这5本书。

在这5本书中,他为我们展现了张伯驹文化高峰的无限风光、风雨兼程的生命历程,讲清楚了张伯驹是什么样的文化大师,讲清楚了张伯驹为什么能够成为张伯驹,讲清楚了张伯驹为什么让人着迷、津津乐道。

在这5本书中,张恩岭老师提炼出张伯驹的三个关键词:文化高峰、精神符号、人生大书。

有一座文化高峰,叫作张伯驹的 “四条河流”

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广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赏、诗词、戏曲和书法。

张伯驹是收藏家,但我们之所以称他为“大收藏家”,不仅在于他的藏品多、价值大,更在于他超出大多收藏家的收藏理念与收藏实践,“不知旧物,则决不能言新”“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周汝昌说:“中国词史当以李后主为首,而以先生为殿。”张伯驹本质上是一位词人,张伯驹的词是词人之词,人词合一,词如其人,用人生书写词作,用词作注解人生。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浑然天成;音律谐美,情韵兼胜;风致高而不俗,气味纯而不薄;一景即是一情,一情亦是一境,张伯驹散淡自牧的文化风度跃然纸上。

张伯驹被誉为“第一票友”,他的《红毹纪梦诗注》是“一部京剧诗史”。他写的《京剧音韵》广为流传。

他的鸟羽体书法、绘画,各具特色,别有韵味。

有一个精神符号,叫作“百代高标”张伯驹

铁马冰河、为国捐躯是英雄,而默默传承文化、守护国宝又何尝不让人敬佩?贯穿张伯驹一生的则是其谦恭自守、义薄云天的爱国情怀。为使《平复帖》不至流落海外,不惜家财收购;化私为公,将《平复帖》《张好好诗》卷等八珍品捐献国家,成为故宫镇馆之宝,“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他倾其家资保护文物,用生命捍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屡遭厄运而不改初心,无私无畏;捐赠国家的文物有价,坚守文化根脉的精神无价。

有一部人生大书,叫作“千秋丛碧”张伯驹

张伯驹是大格局,他常说:“人生在世,爱国是大事,决不能糊涂,小事满可不必计较。”

张伯驹是大幽默,他创作的对联、诗钟,让人发出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笑声。

张伯驹是大超脱,他对陈毅说:“国家大、人多,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算不了什么,自己看古画也有过差错……”

张伯驹是大情怀,他爱海棠、爱猫,更爱文物,难得的是,他将文物收藏从一般收藏家的小我兴趣上升到家国情怀。

我们在会心一笑中发现张伯驹的智慧,并警醒我们:浅尝辄止在终生坚守面前是如何相形见绌,斤斤计较在从容豁达面前是如何黯然失色,患得患失在无怨无悔面前是如何微不足道。

是张伯驹激励我们持之以恒,深度开掘其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

2021年10月,我们推出周口师范学院张伯驹研究中心 、周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的《丛碧千秋:亲人、友人、名人笔下的张伯驹》。书中收文90余篇,多为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作,生动记述张伯驹与冯其庸、张牧石等文化名人交往及生活中的各种趣事,彰显他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内容力求准确翔实,演义、戏说、隔靴不实之文不录,意在为读者提供一册认识一个真实的张伯驹的好读本。

2021年12月,我们推出周口师范学院张伯驹研究中心、周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的《文脉守望:全国首届张伯驹学术研讨会文集》。2020年9月25日,先生家乡的高校——周口师范学院成立了“张伯驹研究中心”,同年11月27日至29日,成功召开了“全国首届张伯驹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部分省区的30多位专家到会交流,也有多位不能到会的海内外学者以录制视频等方式参与其中。首届张伯驹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各类文章42篇,经筛选,有35篇进入会议交流环节。会后,经作者修改定稿33篇,为本书最终收录文章。学者们向大会提交的文章从不同方面展现或揭示了张伯驹一生中的多个侧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参考意义。为方便广大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张伯驹,也为学界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我们将这批文章结集出版。根据这批文章的性质,本书将其归为三类,即研究类、评介类、忆怀类,每类内部又按文章主题接近的原则集中排列。

张伯驹由文化圈的大家,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大众熟悉的名人,如今张伯驹的名字要么不知道,知道了就忘不掉。张伯驹渐行渐远,人、书、器俱老,但又是那样新,又是那样近。这些图书,不传奇化、不片面化、不模式化,把我们领进张伯驹的世界,让我们感慨不已:张伯驹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情,怎不让我们文化自信满满?

岁月带不走的、风雨洗不掉的,是张伯驹终生坚守文化的情怀,是爱国爱家爱乡的情怀。他留下的历久弥新的精神不动产,是中原文化的高峰,是中华文化的高峰。作为经典性符号、代表性人物、传奇性故事,张伯驹是项城、周口、河南的荣光,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绕不开的大家。

曾有一段评论张伯驹的话,广为流传:“他不求名而名自得,不求功而功在天下后世。”张伯驹的价值,在于当下,更在于将来。他将常常与我们“相遇”,给我们力量,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启迪。

在张伯驹“四条河流”之畔漫步,文化风景奔来眼底;登顶张伯驹文化峻峰,更能领略其伟大爱国者的博大情怀。

“张伯驹研究丛书”,我们将持续推进,新品可期!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