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传》的意义
冯金堂堪称周口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作家,《黄水传》则成为周口当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出现了创作高潮,佳作不断。但是,河南的长篇小说创作却是一个薄弱环节,李庚香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河南的长篇小说只有一部半。”而其中的“一部”,就是周口扶沟县农民作家冯金堂的《黄水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出版),由此可见这部长篇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实在不可低估。
冯金堂1952年开始写作。早在《黄水传》之前,冯金堂已经出版了《黑妮种棉》《第六生产队》等短篇小说集,以及十几个戏曲剧本和电影文学剧本。当时河南的《奔流》杂志编辑部,曾在《文学评论》1959年第1期,以《农民作者冯金堂的创作》为题,隆重推介冯金堂及其创作,认为“冯金堂在他的作品里,热情地歌颂了新社会、新生活、新的英雄人物,他歌颂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也反映了每一个胜利的获得所经历的复杂的斗争。”“冯金堂的创作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珍惜的东西。”事实的确如此。长篇小说《黄水传》反映了黄泛区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再现了黄泛区人民在旧社会三座大山压迫下的苦难生活,深刻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游击战争、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与反霸斗争的史实。作品深刻的思想容量、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以及乡土本色语言的出色运用等,都给后来的写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对河南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荣获河南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王耀辉的长篇小说《农民兄弟》等,都明显受到了《黄水传》的影响。
李准对《黄水传》是极为欣赏的。1959年初,冯金堂《黄水传》初稿写成,为出版该书,根据出版社意见,冯金堂到北京改稿,恰巧与李准住在一起。据冯金堂的侄女冯芳梅回忆:“李准在写稿改稿之余,第一个读了《黄水传》,不论是对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极为欣赏,同时也提出了他个人的修改意见。叔叔在李准的帮助下,将稿子润色后交给编辑部。”其实,李准和冯金堂相识已久,还是好朋友。有研究者指出:“1954年4月,在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李准结识了扶沟县的业余作者冯金堂,两人成了好朋友。不久,李准来到黄泛区,与冯金堂一起调查黄泛区的过去和现状,特别是扶沟人在黄水泛滥时大量逃荒到陕西的历史,为创作积累素材。”李准的《黄河东流去》,上册于1979年、下册于1984年由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李准和冯金堂又是好朋友,而且一起调查过黄泛区的历史和现实,《黄河东流去》和《黄水传》在题材选取和艺术表现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黄河东流去》中的人物形象“春义”就有着冯金堂的影子,因而,《黄水传》对《黄河东流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黄水传》除了具有文学史意义之外,还有极强的现实意义。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黄河文化也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黄河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和历史渊源。……黄河之于中国、中华民族,不仅仅在于农业和经济的给养,还在于精神的滋养。”冯金堂致力于“写黄河,为黄水作传, 既有生活的偶然性,又有历史的必然性。”(刘涛:《黄河与中原三作家》)。可以说,《黄水传》所体现出的具有鲜明黄河文化特色的深层文化结构和艺术表现形态,无疑是研究黄河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