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布艺文化
布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演变而成的,富有典型且浓郁东方特色和生活风貌的一种文化载体。商水布艺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其物质价值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使用功能,其精神价值在于寄托人们的情感与信仰,其社会价值在于兼具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下独特的布饰艺术。
商水,位于淮海流域,豫东平原,西邻郾城,南连上蔡,东接项城,北靠周口,西北、东北与西华、淮阳隔河相望。西周时为沈国地,春秋时东部属顿国、西部属蔡国,战国时属楚,秦时为阳城县,自宋时改为商水至今。据商水县志记载,早在六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人们以种植业为主,所以,棉麻品种繁多。
有了棉麻,就有了布的诞生。以麻纤维的制取为例,先将麻砍倒,打好捆,放入坑塘内,沤上40天,然后捞出来晾干,麻上的胶质被微生物分解掉,只剩下麻纤维,取下来一头用手提着,不停地旋转,捻成麻纱锭,然后拉直固定成经线,手脚传动成纬线,经纬交互变成了麻布。棉布的制作过程也是如此。人们用织好的布制成麻袋可以装粮食,做成床单铺在床上,做成被子盖在身上,裁成衣服穿在身上,做成鞋子穿在脚上,让布具有了使用价值。
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使用几乎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在“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环境中,手工艺品提供了大部分的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大到帝王的礼服、礼器,小到民间的嫁衣、纸马。尤其是宫廷对高档手工艺品的需求,曾极大地刺激了它的生产,使金、玉、漆、木、丝织、刺绣等行业的技艺登峰造极。
商水布艺文化经过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段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蜕变和再生的考验。蜕变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是以新的方式再生。蜕变是脱胎换骨的改造。二十世纪初,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传统手工布艺逐渐被新型机器布艺所取代,实用手工艺品有收缩的趋势,然而高档工艺品的需求并未减少。因此,手工艺品的价值就明显地偏向了高档的特种工艺品,其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明显上升,让原来的实用价值显得无足轻重。改革开放中期至今,中国人的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转变,物质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衣食住行的所需,不仅依靠物美价廉的工业化产品,也让手工布艺的价格逐渐攀升。人们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必然造就传统手工布艺的蓬勃兴盛。
商水传统手工布艺的种类有三种:刺绣、拼接、造型。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手提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手帕、香布袋、围巾等。
刺绣主要有贴布绣、刺绣、挑花绣。贴布绣就是用小块不同形状的布料贴到主题布上,形成个性图案,如贴绣抱枕、贴绣补丁。刺绣就是用布绷子把布撑紧,用针和线在上面绣成喜欢的形状,如花朵、树叶、小草等,能画出来的基本上都能绣出来。挑花绣也叫十字绣,等长的十字排列组合成各种花型,有的是牡丹图案代表富贵,有的是鲤鱼代表年年有余,有的是莲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人们用巧手把布变成心中的向往。
拼接就是根据所需要的图案,把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布进行搭配,如给刚出生的婴儿做的“百布包被”,寓意平安。
造型是用布拼成各种图案,并进行裁剪加工,做成植物、动物等形状实物。
商水布艺的制作要有纸样,按照纸样选布料和辅料。布一般会选对比鲜明的颜色,或色调相近的颜色进行配色。装饰点缀也不能马虎,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小心细致,才能做得精致。纸样的造型有的是实物,有的是想象,有的是在实物的基础上添加想象的部分。无论是写实还是夸张的创意,制作者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勤劳智慧的商水人将自己美好的情感倾注到针线缝制之中,风格或细腻纤秀,或清洁淡雅,或粗犷豪放,或色彩艳丽,创造出了很多动人心弦的布艺作品。
近年来,商水的传统布艺创作技艺不再以单一的收徒来传承了,而是把制作技术上传到网上,让每一个爱好者都能学习。布艺工作室的出现、政府主导的公益培训技术进学校活动的开展,让传统的布艺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代的手工布艺更注重寓意和造型,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视觉的享受。在色调上,时尚的年轻人更喜欢莫兰迪色调。造型上,增加了现代元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呈现随意、夸张、时尚、多元等特点。新的布艺文化在时代精神的指引下,更加绚丽多姿,让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紧张情愫得到短暂舒缓。
眼下,商水民间艺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抉择,民间传统的、重复的、规则的生存模式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传统手工布艺有着深远的影响。商水传统手工布艺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如何传承创新,突破固有的思维观念,适应当前的民间艺术发展,需要我们新一代手艺人重新进行审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