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理论时评 > 理论文章 > 正文

以耕地保护主动性赢得粮食安全主动权

时间:2023-08-04 10:17:14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编辑:詹亚琪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期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会议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耕地保护硬措施,耕地保护态势持续向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2年自然资源统计公报》显示,在自然资源概况方面,全国共有耕地12760.1万公顷。2022年全国耕地净增加约130万亩,这也是继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以后第二年实现净增加。过去五年,我国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为粮食稳产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国内形势跌宕起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部分地区违法违规乱占耕地、耕地“非农化”及基本农田“非粮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田水利方面欠账还很多。另一方面,从外部形势来看,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极端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冲击下,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为此,必须坚持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以耕地保护主动性赢得粮食安全主动权,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压紧压实各级主体责任。今年作为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的第一年,开局决定全局,起步决定后势。一方面,要认真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把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制定完善考核制度,切实压实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依托卫星遥感、高位视频监控等智能技术,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督察、监督协同联动,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各界耕地保护意识。耕地保护离不开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应通过完善奖惩机制,多措并举调动各界耕地保护积极性,因势利导推动形成耕地保护合力。一方面,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及保护耕地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通过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扶持政策体系让农民种粮有奔头,以农民种粮积极性带动农民耕地保护积极性。另一方面,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地方政府抓粮及耕地保护积极性。逐步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投入。同时,各地都要提高政治站位,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共同扛起耕地保护的重任,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稳定有效耕地面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一方面,锚定耕地保护目标不放松。依据《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坚决落实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并将保护任务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底线任务严格考核,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决不突破。另一方面,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将各类对耕地的占用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坚持“以补定占”,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要求,健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按照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的要求,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牢筑粮食安全“压舱石”。

破解资源约束瓶颈,大力提升耕地质量。耕地保护要坚持量质并重,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提高耕地质量和生产效率对保障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一方面,加强土地整治和治理。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逐步将现有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真正把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现代化良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促进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推广“小田并大田”“互换并地”“按户连片耕种”等模式,破解耕地细碎化难题,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推动粮食生产迈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之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树立大食物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不仅会导致耕地资源生产率和质量的下降,而且可能会破坏土地生态环境。随着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转型升级,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应以大食物安全观为指导,适应食物结构升级、消费多样化的新需求,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鼓励各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实现食物供给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提升国家食物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

开源与治理相结合,突破耕地稀缺限制。非传统耕地资源及撂荒地是我国粮食产能提升的潜力所在,应着力加强非传统耕地资源的开发力度及撂荒地的整治力度,实现耕地资源的扩容、提质、增效,巩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一方面,积极开发各类非传统耕地资源,充分挖掘“荒地”“闲地”“薄地”潜力,尤其是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加大科技研发和生产投资力度,探索有效发展模式,突破我国传统耕地稀缺的自然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切实加强撂荒地治理。坚持分类施策、综合治理,深入调查摸清撂荒地底数,通过集体整治、托管整治、大户整治及农户自行复耕复种等多种模式相结合,因地制宜把撂荒地种好用好,让撂荒地真正变成“致富田”“丰收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耕地保护意识,坚持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保护耕地,全力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周口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电话:0394-828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