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周口党史 > 党史人物 > 正文

擎旗自有后来人——吉鸿昌精神在家乡传承光大

时间:2021-01-28 10:52:42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韩永杰
       核心提示:【吉鸿昌,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优秀共产党员,伟大爱国主义者。河南省扶沟县人,1895年生。1913年投冯玉祥部,由士兵逐步晋升至军长。1929年,任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军军长。1931年因策划起义参加红军,被蒋介石革职。1932年加入共产党。1933年与冯玉祥建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1934年,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主任委员。11月9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受伤被捕。不久,蒋介石下令枪杀于北平。
       吉鸿昌坚决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从容就义的革命英雄主义,为广大共产党员树立了光辉榜样。2009年,吉鸿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14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扶沟县不仅有吉鸿昌将军纪念馆,还成立有吉鸿昌研究会。多年来,广大群众通过各种方式,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足迹,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爱国主义精神绽放光芒……】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就义前留下的气贯长虹的诗篇,更是划破苍穹照亮未来的呐喊。
       时光追溯到1934年11月24日。那天,天气阴冷,北风怒号,雪花飘飘,国民党北平陆军监狱刑场上一阵枪响,吉鸿昌英勇就义,此时女儿吉瑞芝还不满三岁。
       追思过往,鉴史笃行。2020年,距吉鸿昌牺牲86年了,时间虽然久远,但红色记忆并未随时光流逝而模糊。
       11月份以来,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采访组一行两次来到扶沟县,深入采访吉鸿昌亲属、吉鸿昌精神研究者及传播者,重温烽火岁月,感受将军浓浓的家国情怀。
       让人欣慰的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弘扬吉鸿昌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大家一直在努力……
       桃李盈门,爱国种子生出“美丽的花朵”
       吕潭镇,豫东平原一个普通的小镇。它是著名抗日将领吉鸿昌的故乡。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2020年立冬不久,周口报业传媒集团《红色记忆》采访组和扶沟县吉鸿昌研究会张志华、扶沟县红色文化爱好者邢长顺、扶沟县委党校王智炜等人,到吕潭学校旧址采风,探寻将军初心出发之地。
       吕潭学校旧址就是吉鸿昌故居暨学校,学校旧址东侧为吉鸿昌故居,二者由圆形拱门相连。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吕潭学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大门门楼上方“吉鸿昌学校”5个鲜红的繁体大字引人注目。院内建筑青砖绿瓦,透露出中国式建筑的古典美感。
       看管吕潭学校旧址的,是现年83岁的何国治。何国治是吕潭镇名人,除因他父亲和吉鸿昌是结义兄弟外,还因为他看管吕潭学校旧址时间长。1957年开始,何国治就断断续续兼职看管学校旧址了。1991年,他受聘专职看管。
       长期工作生活在这里,何国治是讲解吉鸿昌故事的“土专家”。他思路敏捷,十分健谈,并热情地领着大家参观。
       站在大门口北望,旧址学堂屋脊由绿、黄两种颜色的琉璃瓦组成。绿瓦为底,黄瓦镶嵌其中,组成“中山”字形。屋脊上偌大的“中山”二字与吉鸿昌办学还有联系呢。
       吉鸿昌自幼家境贫寒读不起书,但他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1921年,吉鸿昌趁部队移防河南之际回到家乡,在父亲和乡亲们的支持下创办了“吕北初级小学”。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几经改名易址,有一段时间还改名为“私立中山学校”,这是学校和“中山”二字的渊源。
       展厅内,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生动再现了吉鸿昌的光辉一生。参观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喜爱红色文化及文学诗词的邢长顺对这里很熟悉。他感慨地说:“在那异常艰苦的年代,吉鸿昌首先想到的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为提高办学质量,还先后派秘书郝子固、马遐福回乡担任校长。高薪聘选有名望的学者到校任教。即使临刑前,他还念念不忘学校的事,怎能让人不感动落泪?” 
       “吉鸿昌每年秋季都回来,会带走一些优秀学生去部队。他会亲自给学生讲课。”何国治说,吉鸿昌常给学校添置图书和实验仪器,还买了旧汽车带回学校,供学生学习掌握机械原理。
       最初办学时,吉鸿昌职务并不高,那时他就倾力办学,他的远见卓识实在让人敬佩。
       近年来,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升温,来吕潭学校旧址参观的人日益增多,吉鸿昌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
       扶沟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王智炜从事吉鸿昌研究多年。在各种场合讲课,他都是围绕吉鸿昌“一心为民、务实重干,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忠于祖国、坚定信念,党性坚强、勇于担当”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在他眼里,吉鸿昌是一张靓丽的红色名片。
       王智炜深情地说:“兵荒马乱的年代,吉鸿昌就懂得教育是振兴中华之根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很理解他教育报国、振兴中华的迫切心情。我讲课的内容主要是吉鸿昌精神的研究与传承。有时候受邀到外市或外省讲课,介绍家乡时,我开门见山,总是大声说,我,来自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的家乡……哗哗哗,台下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我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更被热烈的掌声感动。”
       学校创建和发展,时刻牵动着吉鸿昌的心。展厅内,有三封特别的信,尤其让人感动——
       三张发黄的小纸片,每一张都用毛笔草草书写几十个字。这是吉鸿昌的三封遗嘱,一封写给妻子,一封写给弟弟,一封写给学校。“与校书”写道:“欣农、仰心、遐福……诸先生鉴:昌为时代而死矣……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属吕潭地方学校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产也……”
       吉鸿昌在生命最后时刻,所虑仍是学校前景,因担心学校财产发生涉私事件,还进行了周密安排。他全然排除了私心,体现了共产党人博大无比的高尚情怀。吉鸿昌就义后,吉鸿昌家人及族人,没人从学校谋私。学校有工厂有土地有资金,一直为国家培育大批人才。
       吉鸿昌一生散尽家产,除了积极抗日,就是兴办教育,其心胸之宽广,性格之豁达,令人泪目。
       紧挨学校旧址北面,建有三层楼高的鸿昌幼儿园。透过门缝可以看到,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做着游戏,跳啊叫啊,其乐融融。鲜艳的五星红旗,映红了孩子们纯真的笑脸。
       鸿昌幼儿园北面紧邻清水河。吉鸿昌小学和鸿昌幼儿园隔河相望,中间有桥相连。吉鸿昌中学则扩大规模已迁至他处。
       美丽的校园不仅是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更是感受红色文化的基地。吉鸿昌生前最关切的教育事业,如今蒸蒸日上、桃李满天下。
       承将军志,育栋梁才。吉鸿昌学校的老师,凭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道授业解惑”,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们沐浴春晖向阳而开,不负将军的厚望与重托。
       百花齐放,烈士事迹插上“飞翔的翅膀”
       英雄应该被铭记。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吉鸿昌为了民族解放英勇牺牲的事迹。
       1934年11月24日,吉鸿昌是作为重刑犯走向刑场的。吉鸿昌被枪杀后,是如何实现惊天逆转,成为人民心目中的烈士和英雄的呢?
       翻开政协扶沟县委员会2005年8月编辑出版的《吉鸿昌将军》一书,有一篇《毛泽东谈吉鸿昌——1939年6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的提纲(摘录)》的文章。从文中可以看出,1939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旧事重提”,对吉鸿昌等人进行了充分肯定,亲自照亮了纪念吉鸿昌的第一束光。
       抗日爱国是无罪的,英雄鲜血不能白流。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大会宣布吉鸿昌等一批共产党人是“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救国献身的革命烈士”。听到这个消息,吉鸿昌的家人,落泪了,痛哭了!正义虽迟到,但终将到来!
       展厅内有几段文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1953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吉鸿昌等烈士家属签发了光荣纪念证。1971年,周恩来总理说,吉鸿昌同志是旧军人出身,后来参加共产党,牺牲时很英勇,从容就义,很有必要把他的事迹出书。
       也就是说,有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各种纪念吉鸿昌的文艺作品陆续“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吉鸿昌的事迹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不竭的创作素材。展厅内陈列有记录和研究吉鸿昌事迹的部分出版物。其中,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发行的著名作家周骥良撰写的3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吉鸿昌》,以及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吉鸿昌》引人注目。这部《吉鸿昌》电影,整整影响了几代人,影片雄浑悲壮的气魄和无穷的艺术魅力感人至深。将军跃马长城的英姿、催人泪下的情节、视死如归的气概成为永恒的回忆。
       除利用小说、电影颂扬英雄,演讲比赛、诗词创作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近年来,扶沟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诗词学会、县楹联协会通过广泛征稿,编辑出版的《抗战英魂照千秋——扶沟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吉鸿昌将军诞辰120周年诗词选》一书中,征集有大量歌颂吉鸿昌的诗词,有新体诗、旧体诗、朗诵诗,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有满江红、沁园春、念奴娇等词牌的词。作者既有政府官员、老师,更有少年、外出打工者。无论身处何方、年龄大小,都尊崇英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吉鸿昌将军深沉的爱。
       书中收录了吉鸿昌的作品,并在吉鸿昌学校传唱三首歌曲《把日本鬼子都杀光》《冲锋歌》《抗日雪耻歌》。这三首歌曲是吉鸿昌创作的,根据当年在吕潭学校上学的学生李仰勤口述记录而来,这件事还上过央视的新闻。从歌词内容可以看出,吉鸿昌抗战立场是多么坚决。三首歌曲把吉鸿昌对日本鬼子的恨表达得淋漓尽致。
       吉鸿昌事迹也被改编为戏曲传唱。2019年初,周口市在申凤梅艺术中心举行迎新年大型革命历史剧《吉鸿昌》公益展演。这是河南省越调剧团以戏曲形式把吉鸿昌事迹首次搬上舞台。
       各种文艺作品向大家传达的,其实就是吉鸿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好的艺术作品,对后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通过各种文艺形式,为吉鸿昌的事迹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英雄的事迹也传播得更迅速、更广泛、更有影响力。
       丹心明月:良好家风涵养 “多情的土地”
       吉鸿昌小学院内有曾任吉鸿昌学校董事长吉茂松(吉鸿昌父亲)的墓葬和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有“吉校董讳茂松字筠亭之墓”11个大字。纪念碑东面刻有吉茂松留给吉鸿昌的遗训“作官即不许发财”。
       一直以来,吉鸿昌把“作官即不许发财”当作座右铭。父亲去世不久,吉鸿昌设计并书写父亲遗训“作官即不许发财”,烧制在几百个瓷碗上发给部下,提醒大家要记住“作官不能发财,发财就要砸饭碗。”即使在今天,这句话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也有很好的警醒作用。
       吉鸿昌后人也一直把这句话当作家风传承下来。记者通过扶沟县吉鸿昌研究会张志华,联系到了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
       郑吉安,是吉瑞芝的小女儿,现在天津解放军某部服役。在部队,她以外祖父吉鸿昌为榜样,时刻听从党的召唤。对于如何传承家风,郑吉安表示,提起家风,就要说到那个瓷碗,这也是前辈留给后代最大的财富。瓷碗看似普通,但瓷碗上有发人深省的7个大字“作官即不许发财”。外祖父坚守着为国为民的信仰,用一生行动诠释着信仰的力量。作为后代,就是要完成前辈为国为民、做官即不许发财的好家风。
       郑吉安透露,一生坚持教育报国信念的母亲吉瑞芝,虽已耄耋之年,但她一直坚持在天津市多所大中小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义务宣讲烈士事迹。
       2007年,在纪念建军80周年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上,吉瑞芝作为模范烈属,参加大会并受到表彰,同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5年,吉瑞芝还作为英烈子女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
       今年7月,在江西卫视《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中,一身戎装的郑吉安以时空回信的方式,写信给外祖父吉鸿昌,誓言替姥爷穿好军装。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人们再次为吉鸿昌追求真理的壮举而感动。
       郑吉安的女儿传承吉家教育报国的理念,积极参加了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西部支教团,赴甘肃定西支教。
       吉瑞芝长子郑吉平、长女郑吉宁,也和母亲一样,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实践者……
       在老家吕潭,吉鸿昌还有一位亲人,就是现年74岁的亲侄儿吉德富先生。
       2020年12月4日,记者一行来到了吕潭镇吕潭村吉德富先生家中采访。
       吉德富的农家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朴实无华。客厅内挂满各个时期的照片,有吉鸿昌就义那年的原版照片,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也有吉德富和姐姐吉瑞芝的合影……墙上挂的分明就是一组组有温度的故事。
       吉鸿昌后人,大都工作、生活在外地,只有吉德富一直留在故乡吕潭,参与吉鸿昌学校的建设,看着吉鸿昌学校一步步发展壮大。
     
        退休前,吉德富曾任吉鸿昌学校副校长、吉鸿昌研究会副会长。话题从吉鸿昌办学和印有“作官即不许发财”那个瓷碗说起。
       吉德富拿起桌上一个印有“作官即不许发财”的瓷碗说,这是1984年召开吉鸿昌牺牲50周年纪念大会时,县政府特意定制的,我给孩子们一人一套,告诉他们,无论在哪里、干什么,都要心胸坦荡,对得起国家、社会、家庭,这样才心安理得。
       如今,吉德富养成一个习惯,和好友叙旧喝酒时,总要先倒三杯酒以敬大伯吉鸿昌,表达敬仰、思念之情。
       血脉相连,思念无限。吉德富说,姐姐吉瑞芝如今是近90岁的人了。每次与她通电话,姐姐总是喊我的乳名,小根、小根地叫我。我的乳名吉根,姐姐叫起来是如此亲切!明年天气暖和了,我想去天津看望姐姐……
       在吉鸿昌学校发展壮大过程中,无论作了多少难吃了多少苦,当看到今天的成果,吉德富问心无愧。他说:“这些年来,我常常默默地想,也算是向大伯汇报,在他创办的学校里,我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没有辜负大伯的意愿。大伯当年追求和盼望的国家强大、人民幸福,都已实现。这一切不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的吗?当年他参加共产党,选择的是一条光明之路!”
       一片丹心如明月,青史千秋万古存。吉鸿昌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其爱国爱民的家风照耀朗朗乾坤,深刻影响着民风国风,永远教育鼓舞着后来人。
       薪火传承:红色文化滋养“初心和使命”
       吉鸿昌牺牲时年仅39岁。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对党忠诚、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英雄赞歌。
       弘扬吉鸿昌的革命精神也是家乡人民的神圣使命。现在的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位于扶沟县鸿昌大道东段,其前身是1979年筹建的吉鸿昌烈士纪念馆。当时,吉鸿昌烈士纪念馆位于扶沟县烈士陵园内。
       提到当初吉鸿昌烈士纪念馆筹建工作,不可不说一位重要人物栾明国。他是筹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时最早的文物及资料征集者。
       记者见到栾明国时,才知道今年74岁的他已有50多年党龄,曾被授予“河南省优秀人民警察”“痕检工程师”称号,还是“周口地区劳动模范”。
       一位警察怎么会和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有联系呢?
       栾明国,也是扶沟吕潭人,1973年转业到扶沟县文教局,1974年调到县民劳局(民政局、劳动局前身)。不久,栾明国接到县委、县政府交给他的一个重要而光荣的任务:征集、整理吉鸿昌烈士的文物、资料,筹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
       加强红色文化研究,就是要找到来时的路。“我历时三年多,跑遍吉鸿昌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征集到很多有关吉鸿昌的文物及照片,并编写出上万字的解说词,直到1978年我调入县公安局,没有耽误1979年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说起往事,栾明国至今记忆犹新。那个年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征集资料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为征集吉鸿昌发给部下的印有“作官即不许发财”的瓷碗,栾明国根据打听到的情况,自费买些礼品到吉鸿昌部下那里,费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成功。这次征集到的文物,真实再现了吉鸿昌当年发给部下瓷碗的原始模样,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
       为使征集的内容更充实丰富,栾明国多次到天津找吉鸿昌女儿吉瑞芝。吉瑞芝为家乡筹建吉鸿昌烈士纪念馆提供了很大帮助。
       为了征集吉鸿昌为部下打造的抗日大刀,栾明国得到线索,两赴内蒙古多伦,最终失望而归。
       栾明国是一位多面手。他会拍照,会冲洗胶片,还热爱文学创作。说到吉鸿昌的故事,栾明国很激动:“在全国各地征集资料过程中,我被吉鸿昌的事迹所感动。根据采访,我把他的事迹写成三四十个故事,上世纪70年代末,陆续在《泛区文艺》连载,塑造了吉鸿昌的伟大形象。工作和生活中,我始终践行着吉鸿昌将军的精神,爱党爱国爱人民,清正廉洁不谋私利。我为有这样的老乡而骄傲。”
       上世纪70年代末,在拍摄《吉鸿昌》电影时,长春电影制片厂特邀栾明国到拍摄基地一个多月,参与审样片、提意见。1979年,《吉鸿昌》电影在全国放映时引起轰动。很少有人知道,影片里面还有吉鸿昌故乡人的贡献呢。
       “我来自鸿昌故里!”扶沟人被吉鸿昌精神影响着、激励着。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高峰,也是扶沟人。他自小以吉鸿昌为榜样,2000年到北京务工,为市民无偿服务,事迹还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过。
       每年清明节,扶沟县党政机关就会组织人员来到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储存红色记忆的纪念馆是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国家也加大了保护力度。2014年,吉鸿昌将军纪念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单;2017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2020年,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名单……
       扶沟一批执著传承红色文化人士,成立了吉鸿昌研究会,多角度挖掘传承吉鸿昌精神。
       扶沟,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小城。可喜的是,近日,扶沟县委、县政府成立吉鸿昌将军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和周口市党员教育基地建设筹备指挥部,对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升级改造,丰富纪念馆内容,突出吉鸿昌爱国主义精神在群众中的弘扬和发展。
       凛然正气忠魂在,华夏脊梁万古芳。喜看神州,红旗招展,国富民强,幸福满人间。将军若有知,足矣!
       采访札记: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凝聚在英雄身上最核心的内容是爱国主义,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崇高理想;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爱国思想;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吉鸿昌留给后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财富。弘扬和发展这种伟大的精神,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砥砺前行,走好每一步,就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1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7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