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周口党史 > 党史专题 > 正文

塔湾:永不消逝的红色印记

时间:2021-01-28 10:18:14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韩永杰
       
塔湾烈士陵园
□记者 王锦春 马四新 谢永静 窦娜 文/图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首源于上世纪20年代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由于曲调优美、歌词生动,在被誉为扶沟小延安的塔湾村传唱了近70年。
       塔湾村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早在1925年,这里就出现了扶沟县的第一名共产党员。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该村先后有500多人参加革命,毁家纾难,报效祖国,血染沙场,为国捐躯。
       今年国庆节前夕,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记者一行前往扶沟革命发源地——柴岗乡塔湾村,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
       在位于村西北不远处的郑合高铁跨路涵洞路基外侧,记者看到,一条“扶沟小延安塔湾人民欢迎你”的蓝底红字标语异常醒目,它仿佛在向大家诉说村子战火硝烟的过往。
       到达塔湾烈士陵园门前,记者见到了3位在此等候多时的古稀老人,70岁的老支书施书民、74岁的老党员施应枝和70岁的烈士之后施学文。
       在老人们的引领下,记者走进苍松翠柏、古树参天的塔湾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正中央的一座高18米的扶沟县塔湾村烈士纪念塔,象征着安葬在陵园内的18位塔湾籍革命烈士。纪念塔后方是河南省民政厅原厅长施德生及其夫人的合葬墓和6位牺牲在塔湾的山东籍无名烈士墓。在无名烈士墓前,一座石碑记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1945年7月,120团在解放鄢陵县城战斗中,6名伤员被秘密运到塔湾村治疗,因伤势严重,医治无效而牺牲。为了保护英烈的遗体,村民把他们安葬在不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1992年8月,6名烈士的遗骨被搬迁至此,并重新修建了陵墓。
       施应枝介绍,村里前辈们生前在一起聊天时经常讲,1945年解放鄢陵县城时,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一批批伤员被村民从战场上抬下来,送到村民家里。由于塔湾与鄢陵县城距离较近,又是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这里自然成为伤病员的临时疗养地。村民轮流看护伤病员,妇女为伤病员洗衣做饭、喂饭换药、擦洗伤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有6名山东籍小战士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村民把他们安葬在村庄附近敌人不易发现的地方。塔湾烈士陵园建成后,村民把6位烈士迁往陵园合葬,以便后人缅怀祭奠。
       陵园的最里侧是一排塔湾籍革命烈士墓,18位烈士长眠于此。施同印,1916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豫东游击队战士,1938年7月牺牲在睢县平岗,时年22岁;施志凯,1924年生,1941年参加革命,挺进一纵队通讯连战士,1943年牺牲在山西省中条山;施国彦,1894年生,1945年参加革命,鄢扶县三区财粮员,1945年在鄢陵县张桥被国民党杀害,时年51岁……
       看着墓碑上一个个先烈的名字,3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革命历史,以及塔湾人传承了几十年的家国情怀。
       上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塔湾人与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25年8月,在开封嵩阳中学读书的塔湾人施於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2月,根据党的指示,施於民回到家乡,在县城创办了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传播革命思想,为扶沟发展党的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27年3月,根据中共豫区支委的指示,扶沟县建立起第一个中共扶沟党支部,施於民任党支部委员。至此,扶沟有了党的组织和领导。在施於民的带领下,塔湾人秘密聚集,印发传单,迅速组织起了30多人的农民武装,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革命战争中。一代一代的革命者相聚在塔湾,依靠主力部队,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组织民主政权,建立人民武装。
       1937年,塔湾村进步青年施德生(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曾在毛泽东主席家做客)、施济恩(新中国成立后任黑龙江省农牧厅厅长)、施钦典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夏,国民党反动派组织地方武装向塔湾村一带发起疯狂进攻,以塔湾村为中心的百余人人民武装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一批批塔湾村青年儿女跟随党领导的队伍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塔湾村的青年儿女踊跃参加革命队伍,在120团解放京汉线以东大片领土时,在消灭汉奸、攻打鄢陵时,塔湾村群众抬担架、运粮食,把伤员运到塔湾村治疗,精心护理。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建设中,塔湾村参加革命的有志之士有500多人。
       拳拳赤子心,悠悠爱国情。塔湾人民不怕流血牺牲,在战争年代一直大力支持我方部队。在成为豫东地区战略大后方的同时,塔湾人也成了侵华日军和国民党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一次次疯狂的反扑和镇压。1939年3月20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天深夜,国民党县长禹升联带着军队在叛徒刘子仁的带路下,气势汹汹地向塔湾村扑来,目的是抢夺村民为我方队伍筹集的军粮。
       眼看一场大灾难就要来到,善良的塔湾人却毫不知情。突然,一阵不同寻常的狗叫声,引起了本村进步青年施粪堆和施蛟的警觉,他们迅速把干部严鹏举隐藏在地窖里,又派村民通知来塔湾参加会议的共产党员赶快离开。此时国民党军队已将村子四面围死,来参加会议的共产党员及积极分子未能逃出魔掌。施粪堆和施蛟带领民兵与敌人奋勇搏斗,用手榴弹炸死敌兵若干,但终因寡不敌众,被敌军抓获。在刘子仁的带领下,国民党军队挨家挨户搜查为我方部队筹集的物资和军粮,严鹏举也被从地窖里搜出来。
       当晚,国民党军队架起机枪,像发了疯的野兽一样在火光冲天的村中嚎叫,威逼村民交出军粮。这时,已被反手捆绑、伤痕累累的施粪堆大声疾呼:“这事与老百姓无关,有什么冲我来!”禹升联听到施粪堆的话后,立即用枪指着他,再次逼问军粮的下落。看着禹升联一步步靠前,施粪堆使出浑身力气,把一口血水吐在他的脸上。恼羞成怒的禹升联当即下令,对施粪堆等人执行枪决。
       这天夜里,施粪堆、施蛟、严鹏举等8人被黑布蒙上双眼,带到了塔湾西邻的岗岭上。面对敌人的枪口,他们毫无畏惧,将自己的生命化作了永恒。
       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塔湾人用血肉之躯践行着丹心一片的家国情怀,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争先上战场的感人故事不断上演,面对生与死、家与国,他们无所畏惧地做出抉择,把一片丹心印刻在塔湾,也把红色的印记留在了广袤的沃野中。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安享着幸福生活的塔湾人没有忘记那些赤胆忠心的英雄们。他们铭记先烈,教育后人,筹建烈士陵园,兴建纪念塔,用行动表达对英雄们的怀念。
       1992年,塔湾村民自发捐款,占地4600多平方米的塔湾烈士陵园正式落成。之后,每逢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方圆十几里的青少年学生和群众都会成群结队地前来祭奠英烈。目前,塔湾烈士陵园已经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青少年思想教育、廉政教育场地。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