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专题 > 奋进10年 > 上级信息 > 正文

无限风光在顶峰

时间:2022-09-29 17:02:59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詹亚琪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察大势、谋划全局,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之选。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全省上下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走过科技创新实力提升最快、创新成果产出最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十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站上新起点的河南,紧抓全国新一轮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机遇,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迅疾发力,果断布局。

当创新发展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中原大地上,一个具有转折意义、令人无限期待的发展周期已然开启。

砥砺奋进,昂扬十年创新途

刀盘缓缓启动,国产第一台大倾角斜井硬岩掘进机“永宁号”,顺利通过验收。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参与研发的这条“地下蛟龙”,将在重大能源项目——河南洛宁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大显身手。

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机、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世界最大断面硬岩掘进机、世界最小直径硬岩TBM……中铁装备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朝着梦想持续“掘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赴河南考察调研,中原大省的发展,始终牵动着人民领袖的心。

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从打好“四张牌”到实现“三个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新理念始终闪耀其间。

用好创新“金钥匙”,打开发展这扇“门”。回首十年,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切期望,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创新底气更加充足。

从2012年到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由310.8亿元增长至1018.8亿元,近3年年度增幅均在百亿元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由40.2亿元增长至620.78亿元,近3年年均增速61.3%,远超全国平均增速;高新技术企业从不到800家发展到8387家,增长10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300余家发展到16583家,总量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十年来,河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41.18%跃升至57.58%。一系列标志性意义数据背后,发展动能蓬勃涌动。

创新活力更加充沛。

依太行、傍黄河,从2016年4月成功获批以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始终没有停下先行先试勇开新路的步伐。历经数年雕琢磨砺,如今这片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芳华初绽,2021年其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已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国家高新区达到8家,数量居全国第六位,全省高新区实现了省辖市全覆盖;从2011年建设第一家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至今已拥有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5年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行动以来,已建成国家级孵化载体141家,去年我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结果再创佳绩,优秀评价占比居全国第二;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载体先后落户河南。载体、企业、平台、人才、机构、专项“六位一体”体系,为河南创新孕育磅礴力量。

创新成果更加丰硕。

中原大地向来不乏生生不息的创新激情。我国首款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获批上市,“郑麦7698”品质优异,高效钎焊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壁垒,ITO靶材成功实现产业化,光无源芯片自主可控,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机研制成功,显著降低耐火材料消耗,创新地方鸡“快速平衡”育种技术……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在一个个令人瞩目的重大成果中,站上时代风口的“河南制造”“河南创造”几乎从未缺席。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省共有17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上,勇闯“无人区”,突破“卡脖子”,取得一系列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留下越来越多河南人的足迹。

创新氛围更加浓郁。

“十一五”末为2.3%;“十二五”末升至5.59%;“十三五”末达到10.17%,跨过了10%这一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区域门槛的重要标志线,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升至全国第13位……节节攀升的数字,展现了河南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升级”历程。打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8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98个;深入实施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河南科普工作做出了鲜明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志愿服务“河南经验”和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兰考模式”赢得广泛赞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写满了河南人的骄傲——

盾构、新能源客车、耐火材料、超硬材料等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等品种选育水平均在国内领先。

以核心技术突破,提升重点产业竞争力;以颠覆性技术创新,带动新兴产业非对称性赶超,河南正努力构筑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样板间”。

向难而进,走好“华山一条路”

浙江发力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和新材料等三大科创高地;广东加快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江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提高到占GDP比重1.9%以上……科技创新博弈的主战场上,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成不了创新高地,就会沦为发展洼地。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次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省委书记楼阳生立足新阶段新形势,作出重要论断。

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放在“十大战略”之首,向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进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明确部署,奋力探索一条从科技强、人才强到经济强、区域强的新路径。这一鲜明导向,点明未来发展“题眼”——建设现代化河南,出路在创新、关键在人才、根基在教育。

一幅创新蓝图,正从“大写意”逐步变为“工笔画”。

抓龙头带动。将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作为一号工程,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部署和对接,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着力打造新型研发机构。仅一年有余的时间里,6个研究机构已开始运行,7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受聘为河南省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一些前沿课题攻关正在全力推进。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龙头”起舞背后,带动的是重建重振河南省科技创新体系这个全局。

抓高端平台。继前两批6家省实验室揭牌后,又迎来第三批成员——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中原食品实验室成立,河南省实验室队列有“核心”、能“辐射”、谋“跃升”,优势产业和科研攻关碰撞出无限灵感。中试基地批次推进,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启动建设,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多点开花,河南正向科技创新“无人区”发起冲锋。

抓创新主体。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活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建设先行,第二批7所高校培育跟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凝练一流课题、推进人才引育、集聚一流团队……河南全力构筑新高地,把握创新主导权。

然而,对河南来说,创新要素长期不足、高等教育质量整体不高是客观存在,要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艰难险峻不啻于走“华山一条路”。

走好这条路,靠的是决策和落实。

“第一战略”走深走实,在中原大地掀起了一场深刻变革,它带来了理念、视野、方法、手段等一系列创新。省委主要领导高位谋划、统筹推进,一以贯之,一抓到底——

2021年7月,省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省委书记楼阳生和省长王凯担任双主任,已先后召开7次会议,以前所未有的规格和力度优化决策、推进工作,充分彰显锐意创新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对省科学院从目标架构、章程条例到内部机构设置,谋篇布局,架梁立柱,亲自研究,反复推敲。隔一段时间就去现场调研,每次调研都侧重不同主题,推动省科学院建设步步推进,层层落实。

无论是省部联席会议还是省院工作会谈,不管是面对科技工作者还是创新型企业,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大力推荐创新河南,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矢志不移抓创新。

走好这条路,靠的是体制和机制。

只需向有关部门备案,即可按需自主设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自主制定资金管理办法,既“烧钱”又难以快速出成果的基础研究有了稳定支持;不拘一格招引人才,优秀本科生也可直接进入科研团队……9月1日起施行的《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中,不少新规令人眼前一亮。为一家科研单位小切口“量身打造”立法保障,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打造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把相对零散的资源、要素融合贯通起来,让创新事业“起高峰”,从而对接国家战略、满足重大产业需求、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在这场影响未来走向的深沉变革中,河南以创新的思维、劲头来推动创新。

先后出台《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修订《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PI制”等项目组织机制,开展财政科技经费“直通车”“包干制”改革……处处体现用改革创新“解绑”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

走好这条路,靠的是环境和服务。

办公场地快速得到落实,融资难的问题专人上门解决,成立仅两年的中原动力,迅速成为我省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一匹黑马。

法国蔚蓝海岸大学博士毕业生陈茜还未入职,单位就帮家在外地的她安排好入住位于郑州郑东新区的青年人才公寓。公寓仅需付水电费,配套设施应有尽有,年轻的科研人员一来便能心无旁骛投入工作。

氛围浓厚、政策给力、产业基础雄厚、供应链配套齐全,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这才是创新人才的心仪之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争先有为,中原处处起高峰

金秋九月,第五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盛况空前,这一人才“朋友圈”和引智“联络站”,正释放出澎湃动力。从楼阳生手中接过写有“首席科学家”烫金大字的聘书,中国工程院院士、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主任张改平心潮起伏。

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决心和力度,让这位科技领军人物很受感动。在他看来,河南给创新人才团队营造的环境堪称“双一流”:一流的外部环境、工作条件和科研硬件设施;一流的体制机制及创新综合配套政策。

“河南带给首席科学家的是‘一流’,我们所能回馈的也必须是‘一流’,那就是努力产出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努力实施好‘第一战略’,发挥引领性和标杆性作用。”他说。

两所“双一流”高校迈入院士校长领衔时代,顶尖科学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纷纷加盟,最近一段时期,河南“近者悦、远者来”,佳音不断。重视科技、崇尚创新、渴求人才,如同撬动发展的杠杆,效应开始显现。

7月25日,国内第一个抗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获批上市。由河南科学家常俊标教授领衔,成功研发出的这款1类创新药,将为抗疫开出中国“药方”、作出河南贡献。

与此同时,一款新药带来一条产业链。从研发、原料药生产、制剂生产到销售总部,阿兹夫定全产业链落地河南。这个鲜活的创新案例再一次印证,科学探索不仅为认知开疆拓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3.1%——这是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数字,让河南经济增长曲线在7个季度之后,再次站在全国平均线上方。经济增速的宏观数据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和希望,彰显着勠力同心创新攻坚的河南力量。

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从一道道“考题”中可见一斑:

上半年全省电子、汽车等产业链较长行业生产明显提速,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7.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的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8.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0%;今年前7个月,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20.8亿元、增长145.6%,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全省2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已达11416家,比2021年年底增加4238家,科技企业创新热情空前高涨。

“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是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些向上攀升的数字说明了经济发展的‘质’在逐步提升。”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守法认为。

焕发新动能,强劲新引擎,凸显新势能,河南经济转型换挡提速,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一个个创新个体弄潮时代、追风逐梦,书写着鲜活生动的奋斗故事。

郝国梁博士创立了河南省贝威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世界一流的心脏电生理科研团队。公司开发的科研用心电标测仪器,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仅国内在手的订单就接近2亿元。

位于柘城的惠丰钻石,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牵头组建了河南省功能金刚石研究院、河南省亚微米超硬材料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技术上的突破,助力这家企业“三年三大步”,今年年初惠丰钻石成功入选“瞪羚”企业,7月份实现了北交所上市。

有了科技“点石成金”,小企业能串联大产业,小项目也能拥有大前景。

突破关键技术,就能开辟一片“蓝海”。凝练一批一流课题,就可以推动发展走上“新赛道”。河南新启动了“主要农作物关键性状基因挖掘与突破性品种选育”“重大装备用高端轴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超导量子芯片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研究”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支撑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聚焦新兴产业“抢滩占先”,紧盯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瞄准创新课题,就能构筑一个集群。2018年,省科技厅启动实施郑洛新自创区首批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优中选优”了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物联网及信息安全等8个专项29个课题,突破143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河南正在深入做好“五链”耦合大文章,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站上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做强载体平台,就能优化一种生态。不足100平方公里的郑州高新区,今天已聚集传感器相关企业3011家,拥有4家上市企业,产业规模150亿元。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信阳国家高新区、郑州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成功获批;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发展,一大批“国字号”平台载体成为河南一张张金色名片。

科技越进步,对经济社会驱动越明显。在郑州,金水科教园区内,多个实验室项目正“组团”开建;在洛阳,龙门实验室潜心攻关,为制造业打造更强关节;在焦作,“科研支撑产业,产业反哺科研”的院地合作模式成为良性循环;在南阳,龙头企业中光学正参建南阳光电研究所,为古城贴上“中国光电产业创新高地”全新标签;在鹤壁,河南省科学院首个分院花落淇河之滨,院地合作迈出新步伐……中原大地,加速创新载体建设、加快营造创新环境的生动实践接连上演,“创新河南”轮廓清晰、精彩呈现。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把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河南的想象空间已经充分打开。

创新河南更自信,创新河南更自强。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