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专题 > 奋进10年 > 上级信息 > 正文

千乡万村入画来

时间:2022-09-29 17:15:01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詹亚琪

“身弯嘴快尾巴翘,夏吃麦子秋吃稻,农民个个喜爱它,收割庄稼立功劳。”

周末,王中福老人带着10岁的孙子到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参观,看到这个谜语,孙子怎么也猜不出谜底。王中福一边演示着用镰刀割麦的动作,一边讲述着一个个麦收故事。

几千年来,人们收获小麦主要靠镰刀、靠人力;如今,小麦机收率接近百分之百。卫星遥控收麦、农机全程种地,各种“黑科技”给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催生一个个乡村实现美丽蝶变。农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河南考察调研,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祝愿乡亲们日子越来越兴旺,芝麻开花节节高。”看农田、进农村、访农户、谈农业,总书记对河南情深似海,厚望如山。

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走在乡村振兴前列,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锦绣画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

乡情,乡韵,乡愁;黄土,沃土,热土。大河之南,五彩斑斓。

广袤田畴好“丰”景

撕开玉米苞衣,果穗饱满、籽粒金黄。秋分已过,秋庄稼该熟了,滑县种粮大户王富强每天都要来地里看看,“玉米适当晚收,单产还能再提高。”

今年夏收,他去年12月份种下的超晚播小麦成功逆袭:种上了晚播品种,用上了“四补”技术,农技人员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小麦,尽管种得晚,亩产却达1100多斤。

无数个像王富强一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守护着“一块田”,各级党委、政府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农技人员常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今年我省夏粮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粮食总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中国碗”里河南粮阵阵飘香。

地还是那块地,田已不是那片田。“现在我一个人可以管理上千亩地!”种粮大户邱守先托管的2000多亩地位于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沙浆低洼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超级农田”:

自走式水肥一体机3小时就可以将半径400米内的农田浇灌一遍;植保作业时,80多台无人机、4架直升机同时上阵;孢子信息自动捕捉培养系统实时在线监控病害……

“手机成了新农具,点点屏幕就能排查干旱地块,划拉几下田里就会出水。以前浇一亩地成本费就得80块钱,现在3块钱就够了。”邱守先感叹,规模化种植后,成本每亩降低了180元,产量每亩增加了100~150斤,种植专用小麦,售价比普通小麦高两毛钱,实现了节本节能、增产增效。

全省7580万亩高标准农田让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生产向机械化集中、管理向专业化集中、经营向市场化集中,实现多方共赢。

商水县魏集镇洪桥村村民洪金岭有8亩地,他算了一笔账:把地托管给合作社后,出去打工一年能挣1万多元,麦秋两季每亩地分红1200元,比自己种地挣得多,还轻松。

全省12.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小农户1575.9万户,把昔日“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做得风生水起,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

正阳县黄磊家庭农场,1000余亩高油酸花生豫花37即将收获。“别看它个头不大,营养价值高着呢,还耐储藏、产品货架期长。”农场负责人黄磊说。

高油酸花生示范方亩产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0公斤,花生售价每公斤高出普通花生1元至1.6元,好品种让花生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玉米是我省第一大秋作物,浚单20连续10年先后成为全国第二、第三大玉米种植品种,郑单958为我国玉米市场近20年来表现最好的品种,创造了中国玉米种子的“神话”。

早上包子中午面,小麦自然是碳水大省河南离不开的口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省农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麦小麦,(亩产)不过一百(斤)。从2012年到2022年,我省小麦亩产由392.9公斤增至447.31公斤,增幅13.8%。“10年间,小麦平均亩产提高了54.41公斤,良种起到的作用达45%以上。”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雷振生说。

河南小麦品种屡创佳绩,小麦育种专家功不可没。雷振生团队培育的郑麦379已连续4年为河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小麦品种;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培育的郑麦1860亩产达800公斤以上……

如今,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中原农谷”正在向生物育种进军,河南矢志寻找小麦中的“野败”,打破产量“天花板”,粮食安全重任的新担当已扛在肩。

满足人们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的需求,“大食物”正日益丰富百姓餐桌。

看,活色生香的菜品有多少来自河南:蔬菜产量居全国第二;肉、蛋、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三、第二和第六位;食用菌产量居全国第一。

立足不同的资源禀赋,中原大地不只是粮仓,还是多彩田园——

“丑番茄”有芒果的颜色、芒果的味道,轻轻一掰,汁水四溢,咬一口又沙又糯。河南农业大学与南乐县共同打造的南乐番茄小镇,各式各样的番茄群芳争艳。“酸甜果酸甜可口,口味浓郁,有小时候的味道,2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马长生说。

猪坐上电梯上下楼,猪舍空气净化程度接近医院ICU病房标准,智能巡检机器、板下清粪机器、赶猪机器等智能化养殖设备减少人员接触,在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全在这一栋楼房猪舍里完成。

“老家河南,吃在原阳。”原阳加快布局预制菜赛道,全省预制菜产业规模达到150亿元。

守好“米袋子”,拎好“菜篮子”,抓好“油瓶子”,稳住“肉盘子”“奶罐子”,河南加快从“国人厨房”向“世人餐桌”迈进。

乡村如画满目新

在中原大地的秀水明山之间,一个个气质独具的小村庄宜居宜业——

博爱县探花庄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冬桃、樱桃等多种果树星罗棋布,一亩园十亩田,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信阳浉河区黑龙潭村,无处不种茶,无家不炒茶,当地种植毛尖历史悠久,市场遍布全国,日子过得如毛尖一样清新自在;

嵩县三合村,传统民居散落山间,写生的人三五成群,人在景中,景在画中……

山川风月,十年巨变。一个个干净整洁、景致怡人、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城里人向往的好地方。

因村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在修武,逛方所乡村文化书店,听原味怀梆戏曲,品老村小馆烟火气,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让大南坡村变得热闹起来。

“这才是俺村应有的模样。”当了十几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赵小红感慨。

20世纪70年代,依靠煤炭资源,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盖了大队部、供销社、大礼堂等新式建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然而,过度开采破坏了环境,资源枯竭导致村庄一蹶不振,成为全乡最穷的村。“家里人嫌村子太穷,刚开始不愿意这门婚事。”村民周慧是2011年嫁到大南坡的,当时全村贫困户占到近一半,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2019年,修武县规划先行,以大南坡村为试点,在尊重自然环境、村庄肌理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美学路径保留乡村记忆,唤醒沉睡中的大南坡。

78岁的牛秉富开了个民宿“牛爷爷家的院子”,连住两晚的网友“四小姐”感慨:“美丽的风景不在远方,就在夏夜中静谧的大南坡。”

“去年五一开业,第一个小长假就收入一万多元。”牛秉富说,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南坡村以“文化”美村,新郑市裴李岗村以“考古”名村,洛宁县前河村以“陶艺”兴村……近年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气质。目前,全省三分之一的行政村有了实用性村庄规划,许多村庄从衰败到焕发勃勃生机。

人居环境,从一时净到时时净,从一时美到持久美。

空心院落变身为书院茶馆,废旧的坛坛罐罐被用来养花植草……游人纷纷为信阳市平桥区新集村的环境拍手叫好。

几年前,新集村将重点放在环境整治上,专门聘请垃圾分拣员,设置环境卫生评比公示栏,邀请小朋友当评委,鼓励、督促村民动手改善人居环境。

“现在村民吃个瓜子都不乱扔,没有垃圾箱就攥着。”新集村党支部书记赵祖力说,新集村还进行改水改厕,生活污水统一处理,“环境好了,老百姓的心情也顺畅了。”

美舍依花田,绿荫入春池。“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垃圾分类收,村有保洁员;村村通宽带,自来水安全。”一位返乡创业的兰考人这样描述家乡变化。“夏天不臭,冬天不冷,在城里工作的孩子们回来,都愿意多住几天。”洛阳市洛龙区夏庄村村民张惠英对新修的卫生间百分百满意。“老宅基地变身文创小院,城里人都羡慕俺村的日子!”村容改善让西华县半截楼村党支部书记李校红更有底气……

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广大农村旧貌换新颜,所有行政村全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美丽小镇”“四美乡村”和“五美庭院”。

一村一品,绘就乡村振兴底色。

从“过年都舍不得买新衣服”到现在经营农家宾馆一年收入四五万元,栾川县南沟村村民冯建新脸上的笑容朴实而灿烂。

和冯建新家一河之隔,精巧雅致的民宿“元居花拾”掩藏在山茱萸之间。这里有5座四合院,产权分属周边5个村集体,由专业公司运营。“暑假期间,客房基本上每天都能住满。”民宿经理人张路说。从2019年开业至今,民宿给村集体增加不少分红。

以前,南沟村老百姓坐拥绿水青山,却端着“穷饭碗”。这几年,南沟抓住全域旅游“新风口”,重塑山村“颜值”和“气质”,为经济发展注射“强心针”。

当生态旅游鼓起南沟人的钱袋子时,小小食用菌正在点燃辉县冀屯镇群众的“致富梦”。

智能控温大棚里,一簇簇金针菇正在安静生长;工厂自动化流水线上,分拣好的平菇即将销往各地。

谁也想不到,20年前,33个村全是砂石土路,有的群众连房子都盖不起。“一家一个棚,一年就是一个万元户!”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带领群众围绕食用菌做起大文章,阔步走在小康大道上。

如今,冀屯镇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1.8万人从事食用菌产业,仅此一项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从冀屯的一朵平菇到灵宝寺河山的一颗苹果再到南乐古寺郎的一根胡萝卜……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立足特色资源,夯实乡村振兴基石,成为无数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全家福里幸福长

2020年9月,一场“走百村看脱贫”摄影展在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开展,240个村庄的4000多幅照片由河南日报退休记者王天定拍摄。

移民群众搬进了大别墅,老区人民开上了小汽车,脱贫户当上了村干部……一张张照片,定格幸福瞬间,凝聚奋斗力量,充满浓浓的家国情怀。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红砖墙,青瓦房,堂屋门框上贴着红对联,横批是“天长地久”。邹新曾和老伴儿坐在中间,前面是孙子孙女,后排中间站着新郎新娘,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是2010年10月6日三儿子结婚时拍的全家福。”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邹新曾老人拿着照片,一一介绍照片中的人物。照片中的三间瓦房,是他们位于丹江口水库旁油坊岗村的老家。

邹新曾新家堂屋的墙上挂着另一张全家福。照片中,邹新曾挨着习近平总书记坐在沙发上,老伴儿、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等围坐在旁边。这张照片拍摄于2021年5月13日,当天,总书记来到邹新曾家中看望,同一家三代围坐在一起聊家常。

“过去,种地望天收,全家13口人挤在3间瓦房和茅棚里,每天吃饱饭都是问题……”邹新曾说,现在,三个儿子每家一个小院一座二层楼房。

工资收入、土地流转收入、移民扶持资金、合作社入股分红、电商直播收入……这是邹新曾家的收入账单。

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增收的门路各有各的不同。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沈双义家,种粮越种越有劲儿;光山县槐店乡陈洼村袁明永家,种植油茶收入不断提高;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韩光莹家,经营老家寒舍民宿,日子越过越甜蜜;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闫春光家,开起了香油加工销售店……

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河南永诀贫困,圆梦小康。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房子大了存款多了,道路宽了心气顺了,婆媳和了家庭暖了……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千村万户笑声朗,惠风和畅歌飞扬。“为了追求新生活,垌头村民爱唱歌。党和国家恩情深啊,歌声飞出心窝窝……”

——听,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村民又开始唱村歌了。

“垌头村民爱唱歌,已有百余人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老支书董军政指着垌头村民登上央视舞台的照片说。

垌头村文化中心还有一张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万人大合唱的照片,拍摄于2019年9月23日。当天,来自社会各界的近万名群众与垌头村民一起载歌载舞,嘹亮的歌声在希望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习习春风,吹拂河南的村村寨寨,吹醒了沉睡的梦想,吹开了农民的笑脸,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治理、乡村党建伴着春风一起强起来。

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有一个幸福院,幸福院30多个标间里空调、暖气、热水器一应俱全,这里是该村老人共同的家。

住在这里的百岁老人吕金香床头有一张她和范海涛的合影。范海涛是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前不久给她发了一个1万元的红包。“送新衣、发红包、唠家常,范书记对南李庄的老人就是亲。”

“党和政府就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让大家生活越过越好是我们的职责。”范海涛说。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众多“千里马”在乡村振兴赛道上驰骋纵横。

金秋时节,唐河县城郊乡党坡村振群家庭农场里,乔鑫乔淼两姐妹正忙着为即将大规模收获的红薯做电商销售准备。

“我这两个姑娘都取得了农业无人机操作证书,都是专业机构培训出来的电商人才。”家庭农场负责人乔振群对他的两个大学生女儿返乡当他的接班人颇感自豪。

家庭农场办公室里,挂着许多他和女儿手拿培训证书的照片,一本本培训证书他像宝贝一样珍藏着。

全省各地积极实施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激活了第一资源,点燃了第一动力,河南乡村迸发出勃勃生机。

兰考泡桐闻名全国,堌阳镇徐场村用泡桐制作的乐器卖到了美洲、澳洲、欧洲,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

徐留顺是徐场村较早制作古琴的制琴师,他制作的乐器一件能卖十几万元。他家的一面墙上,挂满了他和家人与国内外名人的合影。

他的大儿子徐冰,大学毕业后在南方工作,一次回老家后豁然感到——原来自己的家乡就是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便毅然返回家乡,制作销售乐器,并开通了网上直播。

小儿子徐亚冲曾辗转北上广等地学习制琴和演奏,一位西安姑娘被他悠扬的琴声吸引,远嫁兰考。2020年9月26日,卢奇、赵静、黄晓明、王思懿、吴军等演员走进他们的婚礼现场,与新郎新娘合影,向小两口儿送上新婚祝福。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每年桐花开放时,全国知名音乐人相约兰考,从四面八方赶到徐场村,抚琴炫技竞风流。桐花弥漫着清香,音乐交织着梦想,村民的笑脸点缀着美景,好一幅迷人的田园画卷。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放眼大中原,无数有志青年,以竞相迸发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躬耕在希望的田野,播撒下梦想的种子,在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远处山峦起伏,近处绿树红花,房舍错落有致,鸟鸣婉转悠扬……位于中岳嵩山缓坡之上的登封市雷家沟村,在村党支部这个“火车头”带领下,村庄建设得文明富裕、美丽如画,村民众筹了一列微缩电动火车。

汽笛长鸣,白烟蒸腾,一列小火车,轰轰隆隆,在半山腰穿行奔驰。小火车上刷着5个字:乡村振兴号。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人民至上,初心如磐。

天地之中,大河之南,千里沃野,生机无限。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