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专题 > 乡村振兴在路上 > 正文

产业花开幸福来

时间:2023-04-17 10:15:38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詹亚琪

——喜看商水县练集镇富民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路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来,商水县练集镇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产业,用产业链的思维,做优产业支撑,使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目前,练集镇形成渔网加工、变蛋加工、毛发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豆制品加工、特色种植等新兴产业,旅游采摘、麻袋加工、旧手机回收利用等特色产业,打造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该镇也因此被评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

新项目带来新活力

科技改变生活。豆芽、豆腐等是司空见惯的家常菜,练集镇却把这些家常菜做成了“大文章”。目前,随着河南豆之道食品有限公司在练集镇入驻、投产、运营,该公司生产的各类芽菜和豆制品,源源不断地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河南豆之道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7月28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总投资2000万元,规划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在商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1月通过招商引资,入驻练集镇中杨庄行政村。该公司以‘全心全意为民、便民、惠民、利民’为宗旨,建设8000平方米高标准无菌车间,建有3条标准化生产流水线。”练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风雷坦言,“新项目的投产,为全镇产业带来新的活力。项目吸纳周边百余名群众就业,间接带动2000多人就业,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走进河南豆之道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两台大型洗菜机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该公司总经理孔卫生介绍,豆之道食品是周口市豆制品领导品牌之一,该公司采用的是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现有两条芽菜生产流水线、1条豆腐生产流水线、1个泡豆清洗间、10个芽菜孵化培育间,聘请3名专业技师,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有效保障产品绿色健康、无害、无污染。目前,黄豆芽、绿豆芽、豆腐日销售量达30吨。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该公司生产原料使用的是纯天然优质大豆,车间旁设立有冷库和消毒机等。技术人员介绍,公司坚持高标准、零缺陷、精细化生产标准,严把选材第一关,抓好生产每一步,引进消毒先进工艺,实行全封闭无污染化生产,采用真空包装、高温、紫外线灭菌的操作流程,确保产品优质、可靠、安全。

好项目,带来好前景。“由于公司定位准确、组织架构完善、管理规范有序,拥有专业的技术、物流、采购、销售团队,目前公司生产的黄豆芽、绿豆芽等各种芽菜和普通豆腐、内酯豆腐、千张、豆皮等豆制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产品覆盖商水、西华、扶沟、淮阳、项城、鹿邑等县(市、区)。”孔卫生表示,“在练集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下一步,公司会有计划地增加新产品,扩大生产规模,为造福群众作出更大贡献。”

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

四月的练集,春和景明。坐落在练集镇渔网产业园区的河南汇乐生态渔网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刚荣获河南省优秀军创企业家荣誉称号的董事长夏运峰忙着指挥满载渔网的车辆送货。

“我们公司的产品,不但销往湖南、湖北、江苏等国内市场,还远销到俄罗斯、菲律宾等国际市场。尤其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生产销售形势一天比一天好。”夏运峰感言,练集镇渔网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记者走进与河南汇乐生态渔网毗邻的渔阳渔业,看到工人也在紧锣密鼓地赶订单。

渔网产业在练集镇历史悠久,是该镇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商水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镇建成占地面积280亩、总投资1.8亿元的练集镇渔网产业园。入驻园区的河南汇乐生态渔网、渔阳渔业等骨干企业,可实现渔网生产、加工、编织等全产业链“一条龙”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练集镇有11个渔网编织专业行政村,规模以上渔网加工企业195家,吸收从业人员1.5万人,占全镇人口的1/5,年产值7亿多元,渔网编织网点辐射开封、商丘、漯河、驻马店、安徽阜阳等地,产品主要销往江浙等地,出口至韩国、朝鲜、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家。练集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渔网、渔具加工集散地之一。

小变蛋,同样能闯出大市场。闫桥村民闫全政当兵回乡后子承父业,通过20多年的摸索,建立起变蛋供产销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同闫全政一样,很多村民依托变蛋加工走上致富路。

据了解,练集镇变蛋加工主要分布在闫桥行政村,辐射周边耿楼、三所、马庄、杨庄、时庄、练集等7个行政村,全镇大大小小变蛋加工作坊81家,吸收从业人员1300余人,年产值4390万元。

经过敲蛋、进蛋、裹灰、下缸、装筒、出缸、晾晒等生产流程,制作而成的练集镇变蛋外观晶莹剔透、味道鲜香可口,新开发的五香口味变蛋和双黄变蛋深受群众喜爱。随着包装技术的升级、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闫桥变蛋畅销安徽、山东、湖北等省。

不是亲眼所见,真是难以置信。一个乡镇毛发加工企业,年营业额竟有5000多万元!商水县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在董事长苑高峰的带领下,把这个“奇迹”在练集镇变成了现实。

练集镇毛发加工产品形态多样、市场前景广阔,经过30多年的滚动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镇形成薛套、钱营、马庄、杨庄、刘楼、练集、三所、五所、王寨9个毛发加工专业行政村。目前,全镇规模以上毛发加工企业35家,年产值百万元以上毛发加工企业15家,年产值千万元以上毛发加工企业7家,带动就业近3000人,产品通过各种电商平台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出口至欧美、非洲等地。

特色种植业蓬勃兴起

走进商水县拓农合作社,一座座整齐划一的西瓜大棚呈现在眼前,颇为壮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民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练集镇党委、镇政府因势利导,鼓励群众转变种植观念,特色种植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练集镇蓬勃兴起。

目前,练集镇特色蔬菜种植面积1000余亩,全镇有1200多个蔬菜大棚,种植品种包括色素辣椒、有机花菜、301泡椒、生菜等品种,主要采取订单采收模式,销售至农产品批发市场、各大连锁商超。

其中,麒麟西瓜种植面积5000余亩,有8000多个大棚,种植有8424、美都等品种西瓜。麒麟西瓜经过育苗、移植、授粉、伸蔓期、花期、坐果期的精心培植,期间进行双蔓培植、精准滴灌、水肥一体等科学管理,严格控制温度湿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坐果率超过80%,亩产2万斤,产值5万余元,产品经过包装销往全国。

练集镇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草莓采摘旅游,引导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种植优质的奶油草莓、红颜草莓等品种,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刘楼、钱营、朱集等行政村,建设60多个大棚,吸引市民休闲采摘,亩收入2万元左右。

富民产业“遍地开花”

数据反映变化,故事承载创新。练集镇产业办主任万金旗坦言,在练集镇,富民产业可谓“遍地开花”,既富了一方百姓,又促进了乡村振兴。

麻袋加工产业主要以周楼行政村为主。周楼行政村麻袋加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产品主要为翻新麻袋。群众从泰国、菲律宾等国进口麻袋原材,加工翻新后销往东北三省、江西、广西等地,销售点遍布全国。目前,周楼行政村从事麻袋加工的企业有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8家,年产值3000多万元,带动全村500多人就业。

建立旧手机回收利用产业链。练集镇旧手机回收利用产业兴起于2012年,旧手机回收利用户从全国各地回收旧手机,拆卸配件销售到深圳。目前,旧手机回收利用产业遍布全镇各个行政村,从业人员1万多人。刘坡行政村、王寨行政村有一半家庭从事旧手机回收利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6家,每户年产值超百万元。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近年来,练集镇党委、镇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把发展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头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动、特色培育等举措,合理布局镇域产业,带领农户奔上致富路。”练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风雷表示,“下一步,练集镇将依托特色资源禀赋,不断在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上下功夫,让产业发展更具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实力和后劲!”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周口市人才工作服务中心承办 联系电话:0394-828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