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要闻 > 本地要闻 > 正文

我看乡村多妩媚

时间:2019-03-08 10:05:36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

中午不休息,下午连轴转。3月7日,市委书记刘继标在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李云等陪同下,深入项城、淮阳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王明口、大连、黄集三个乡镇,走访调查,现场查看,看望慰问——所见所闻令人振奋。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共产党的强力组织推动下,实现了中国农村历史性的伟大变迁。

项城市王明口镇:蘑菇俏销韩国

王明口镇是袁世凯的故里,由于位置较偏,基础设施起步晚底子薄,这里群众的开放意识相对落后,因此成为项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脱贫任务较重的地方。

刘继标一行首先来到牛滩村。该村3675人,至今还有21户54人没有脱贫。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邓昌锋说,王明口镇群众人均分地多,小农意识重,不愿外出打工,习惯土里刨食。扶贫先扶志,村党支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就从解放村民思想放下心理包袱做起,发动能人带动,实行产业带贫,取得了明显效果。村里除发动村民外出打工实现稳定增收,以及光伏发电、建立扶贫车间、实行种植结构调整外,还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其中,在上海开大货车搞运输致富回乡创业的王海峰就是典型代表。

刘继标一行来到王海峰创立的“王明口镇永广海蘑菇种植基地”,并进入大棚查看。这种棚是房子型建筑,类似“炕屋”。该基地流转土地50亩,每棚3分地大,集约种植,共分上下6层,夏季种草菇,冬季种双孢菇,每棚年纯收入5万元。基地的大棚从开始时的10棚发展现在的60棚,产品全部出口韩国。同时,他带动了王明口周边镇的蘑菇种植,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前景甚好。王海峰满脸朝气,浑身透露出精悍之气,体现出了当代农民的开放意识。

刘继标还来到了该村脱贫户马冬梅家。马冬梅的丈夫在福建打工“刮大白”(即粉墙),她在家里照顾婆婆和接送女儿上学。她说:“所有的惠民政策都享受到了,包括孩子上幼儿园都有补助。干部对我挺关心的,下雨问我家有积水没,他们想到的我都没想到!”这个年轻妈妈身上体现出的开朗、贤惠、自信,同样让大家看到了新一代农民的大气和风采。

淮阳县大连乡高桥村:难得一见的火龙果番石榴采摘园

离开项城,刘继标一行来到淮阳县大连乡高桥行政村。这个村回民占五分之一,全村2110人,现在还有10户21人未脱贫。由于距离县城较近,这个村经济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该村有个少见的特色种植扶贫基地——火龙果采摘园。老板是一位叫李刚的年轻人。

“火龙果?少见!吃过没见过如何种的。不是生长在南方吗?淮阳也能种?”带着好奇,刘继标一行进入了基地大棚。好家伙,大棚里温度有二十五六摄氏度!仙人掌类的火龙果青碧青碧的,有的还挂着浅红色的果实。主人说,火龙果一年收12茬,10天一开花,花形巨大,管理采收用工多,已带动贫困群众数十人。目前他正帮助附近农户学习种植技术。这个基地现在有近30亩,每亩收入一万多元。不仅如此,李刚还种了番石榴,他称之为“芭乐”,说是女士护肤美容极品。大家进入大棚,见到番石榴已结果,状如梨子。李刚说,基地还种有不少稀奇水果,总之,“别人种的我都不种”!

这就是当代青年农民!

淮阳县黄集乡:李绍俭老人的幽默

在淮阳县黄集乡,在看望贫困户李国厂后,刘继标等人来到了64岁的李绍俭老人家。李绍俭和老伴带着孙子孙女在家,并种有七八亩地。他说:“儿子儿媳在厦门打工,过了年就走了。我不要儿子的钱,自己能挣。我种小麦套花生,每亩小麦收1000斤,每亩花生收入1000多元,种玉米每亩收1500多斤。现在种地不要钱,都是机械化。”村里刚接通了自来水,他笑着请刘书记进屋喝杯水,并说:“尝尝俺的自来水,很甜。”刘书记问他还有啥要求没,他说:“脱贫扶贫,干部帮我够到位了。孩子上学都有补助,加上低保、分红,工作组和村里干部还经常问有困难没,有困难那是真帮!”老人乐观诙谐的性格感染着大家,刘继标和大伙儿笑得很开心!

离开项城、淮阳,刘继标对两个县市脱贫工作感到“很放心!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