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先进典型 > 本地典型 > 正文

从“外人”变成 “村里人”

时间:2020-08-28 09:54:42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詹亚琪

5年前,他驻村时村民把他当成一个“外人”;5年来,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在村民心目中,他成了“村里人”。他叫王亮,是西华县委群众工作部、县信访局驻田口乡张大楼村第一书记。

5年来,王亮在派驻单位西华县委群众工作部、县信访局的全力支持下,坚持吃住在村,与村民一起摸爬滚打,真心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张大楼这个贫困村的巨大变化,就是对他驻村扶贫工作的最好诠释。

村容村貌靓了

2015年,张大楼村的村室大门倒塌,街巷杂草丛生,雨天道路泥泞,晴天尘土飞扬,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此情此景,让王亮倍感压力的同时,也促使他暗下决心改变现状。于是,他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此事,并多次到交通局、扶贫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经帮扶单位和乡党委、乡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多方协调,近年来,王亮累计争取扶贫资金507万元,为张大楼村建设了近20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安置就业人员近百人,带动38户贫困家庭53人在家门口务工。

在王亮的帮扶下,张大楼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力推动了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工作同步开展。“ 出门柏油路,夜晚亮堂堂,还有广场舞舞蹈队,我们这里也能赶上城里的时髦了。”村民张培勇笑着说。

民心民风变了

2015年9月,刚刚驻村的王亮,走访路上听到群众背后议论:“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孩儿能干成啥事?还不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过几天一走了之。”听到这些话,他感到很委屈,同时也暗暗下定了帮助村民摘掉贫困帽子的决心。

几年来,他放弃节假日,入农户、到田间,哪里人多就往哪里去,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

贫困户张献忠偏瘫多年,妻子精神三级残疾,女儿读职专,家中十分困难。王亮虽然工资不高,但每逢过节或“三夏”“三秋”都会自己掏钱买些生活用品给他们送去,并帮助他们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低保金、残疾人生活护理补贴、教育补贴等。

几年来,王亮经常为困难群众送衣物、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并通过“六改一增”,为困难家庭新建了厨房、垒起了院墙、更换了窗纱等,还为特困户提供了每月400元的村保洁公益岗位。在王亮的感召下,县信访局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帮扶责任人先后自发为贫困户和困难家庭捐款捐物价值3万多元。

真心付出赢得了群众的认可,群众时常把自家种的青菜、蒸的馒头送到王亮居住和办公的村室,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经济状况好了

脱贫攻坚要授人以渔,只有发展产业并让贫困户加入其中、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他们才能脱贫致富。

2017年10月,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征得村“两委”班子同意和村民支持之后,在西华县委群众工作部、县信访局的大力支持下,王亮争取资金,为村里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投资50万元的塑胶制品扶贫车间,3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王亮还指导培训群众种植山药、西瓜等高效经济作物190亩。为巩固脱贫成果,他向单位主要领导建议扩大扶贫车间规模。今年年初,张大楼村的第二个产业扶贫车间建成投产,进一步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干部作风变了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王亮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党员的思想教育,增强村“两委”干部为民担当的责任感。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王亮立足村情,带领党员干部做实事、办好事,在农民增收、共同致富,抓党建、促脱贫等方面积极作为。

如今,张大楼村的村容村貌靓了、民心民风变了、干部作风变了,王亮也从村民眼里的“外人”变成了“村里人”。群众感激地说:“有王亮在,我们村会越来越好!”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1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7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