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忠诚写在黄土地上
——记西华县田口乡崔庄行政村共产党员、退伍军人刘全星
刘全星在转移群众安置点维持秩序
编者按:刘全星,是一名退伍军人,共产党员。他在退伍后的几十年里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忠诚本色,退伍永不褪色、担当不辱使命。在担任崔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带领群众挖沟渠、兴水利、修道路、美村容,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了美丽富裕的新农村;部队征兵,他毅然先后把两个儿子送进军营保家卫国尽义务;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仍然续写着为民篇章。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冲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并无偿捐款捐物;今年7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使贾鲁河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他义无反顾地在自家住房里先后安置受灾群众1600余名,并免费为他们提供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刘全星用实际行动把忠诚写在了脚下的黄土地上。
免费安置受灾群众
“在群众危难时候出把力,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7月20日,上游连续多日的暴雨使贾鲁河水位迅猛上涨,沿岸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
根据汛情,西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将贾鲁河沿岸受洪水威胁的数万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22日,西华县多个乡镇的10余万名群众开始了安全大转移。由于人员太多,一些老弱病残孕人员的安置工作成了难题。刘全星得知情况后,立即和家人商量利用自家的房屋接收转移群众,成立了“刘一立安置点”,当日就接收转移群众200余人,并且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孕。随着被接收的转移群众越来越多,刘全星又把邻居的空房租赁过来,并且在县城南关和西关各设置了一个安置点,把能够自理和身体相对健康的转移人员移居到那里,把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孕妇和残疾人留在自己家中。三个安置点最多时接收安置群众1600余名。
为确保转移安置群众生活安全有序,刘全星对全家五口人进行合理分工,自己任总指挥长;大儿子刘毛毛任司务长,负责购买饭菜及生活用品;二儿子刘一立任安全员,负责安置群众的日常安全工作;妻子和大儿媳妇及15名志愿者任服务员,负责后勤服务工作。在前4天的时间里,刘全星承包了转移安置人员的吃、住、行、用等一切费用。26日中午开饭时,一位双目失明的群众抚摸着刘全星的手说:“在你家里住,你不但不嫌弃,还天天给我端饭吃,我心里过意不去呀。”刘全星对他说:“你说这是啥话,这里就是你的家,我是一名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刘全星免费安置转移群众的行为也感动着周围的邻居们,他们不但没有对安置群众产生的大量垃圾产生厌烦,反而每天帮助志愿者们打扫卫生、照看老人和孕妇。在此期间,田口乡党委、乡政府对刘一立安置点的疫情防控、饮食卫生等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随着抗洪救灾物品的陆续到位,田口乡党委、乡政府对刘一立安置点给予特殊关照。乡党委书记高华多次安排把救灾物品拨付给刘一立安置点,乡长邓霄,党委委员蒋皓云、陈莉等乡领导也多次过问,并在救灾物品上给予照顾。面对大批救灾物品,刘全星留下一小部分供安置群众所需外,其余的全部退回乡里,他对领导说:“其他地方更需要这些物品,如果我们这里缺东西了就到乡里领取。”
7月31日,肆虐多日的洪水逐渐退去,被转移安置的群众也分批返回家中。卜营村一位60多岁的大娘临走时拉着刘全星的手说:“老刘啊,要是在过去遇到水灾啥的,俺就是一个讨饭的,这些天俺在你这白住、白吃,临走还要再送俺物品,这样的事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呀。”据不完全估算,在抗洪抢险期间,刘全星一家用于安置转移群众的各项费用就达6万余元。
送儿子部队建功业
“是部队培养了我,我为国家出力还不够,总觉得有一种遗憾在心头,你要在部队好好干,多为国家出力流汗,将来才不会有遗憾。”2008年,刘全星把大儿子刘毛毛送到了部队。刘毛毛不负众望,在部队一干就是12年,在新兵连就被评为“优秀士兵”,后来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官”,今年4月份复员返乡。
2013年9月,刘全星又把二儿子刘一立送到了部队,赶巧的是刘一立又来到了他曾经所在的黄继光英雄连,并且住进了他曾经住过的营房。在部队服役8年来,刘一立处处以黄继光为榜样,牢记父亲的嘱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默默奉献着青春和汗水。2020年春节期间,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刘一立所在的连队第一批到达武汉抗疫前线。在那里,他脏活重活抢着干,哪里有危险他就冲向哪里,受到武汉社会各界群众和部队领导的好评,中央电视台对刘一立所在的连队进行了报道,刘一立的特写画面出现在央视新闻的镜头里。今年7月22日,休假在家的刘一立积极参加抗洪救灾工作,并和父亲、哥哥一起成立了“刘一力安置点”,安置转移群众1600余名。直到7月30日,由于工作需要,刘一立提前结束休假返回部队。
刘一立返回部队的第二天,就在当地购买了500只口罩、150斤消毒液,以及喷壶、测温计等一批抗疫物品寄回家中,并委托父亲把这些物品捐到了田口乡王贯楼小学,用于那里师生的疫情防控工作。
响应号召回村任职
“在部队,英雄黄继光的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对我们震动很大,学英雄、当英雄的思想已经凝固在我的心里。”1985年10月,刘全星应征入伍,来到战斗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的部队。在黄继光精神的影响和鼓舞下,刘全星立志也要当一名英雄,他以英雄为标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部队的5年里表现突出,他多次受到部队表彰,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91年,刘全星退伍后被安置到西华县物资局工作,任机电公司主任。
“凡事都要带头支持单位的工作。”1999年,西华县物资局进行机构改革,刘全星主动辞去机电公司主任职务,在县城租赁一间房屋做起了服装生意。良好的信誉赢得了众多回头客,很快他的门店门庭若市,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03年春节过后的一天上午,就在刘全星准备租赁更大门店扩大经营规模的时候,田口乡党委派人到他的门店,邀请他回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里的党员代表也来了。当天晚上,刘全星把这件事向家人和几位朋友说过后,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许多亲戚、朋友都劝他不要放弃生意。几位知心朋友劝他说:“现在村里工作很难干,很多时候出力不讨好,你可要想好了,不然有你后悔的时候。”他的妻子也劝他说:“咱的生意刚刚有起色,还是不回去蹚那个浑水好。”刘全星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劝妻子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组织需要我的时候,我咋能打退堂鼓呢。再说了,生意不是还有你在支撑吗。”说服了家人和朋友,刘全星在田口乡党委和政府鼓励的话语里、在崔庄群众期盼的目光里走马上任了。
群众梦想变成现实
崔庄行政村位于田口乡东南2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1800余人,2200余亩耕地。那里土地沙化严重,旱涝不均,群众只能看天收成。把村里的土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保收田”,成了崔庄群众几辈人的梦想。
“咱们要把群众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把这2200亩沙地变良田。”刘全星在上任不久后召开的一次村两委班子成员和群众党员参加的会议上坚定地说。
“新官上任三把火,大话谁不会说呀,能干成事那才叫本事。”消息一出,群众议论纷纷,“崔庄村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哪一任不是说大话,哪一任又做到了呢?”
也有好心人劝他:“咱村人老几辈就这样过来了,可不能把话说过了头。”
“老少爷们放心,这次沙地变良田的目标一定要实现。如果实现不了,我主动辞职。”面对群众的怀疑和议论,刘全星信心十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全星多次来往乡政府、县委机关和有关部门游说,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与村干部一道迎着风沙丈量土地、规划选址。经过多方努力,当年春天,崔庄村新挖排水沟渠1500余米,新打机井36眼,保证了50亩地一眼机井的灌溉目标。第二年夏季,西华遭遇强降水,崔庄行政村新挖的沟渠及时排除了田间积水,1800余亩玉米免遭水害。当年秋季,崔庄行政村每亩玉米产量历史性增收50余公斤。看着金灿灿的玉米,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非要刘全星到家喝两杯,他对刘全星说:“要不是你带头新挖的排水沟把雨水及时排出去,别说增产了,说不定今年的玉米又要绝收。旱能浇、涝能排,咱村几辈人的想法让你实现了,我得给你庆功呀!”
全村耕地旱能浇、涝能排的难题解决了,接下来,刘全星又开始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因为崔庄行政村地下水含氟量较高,大部分群众都是满嘴“黄牙”,有的群众到了中年时期牙齿就开始开裂脱落。为让群众告别高氟水,吃上放心水,2005年年初,刘全星通过不懈努力,提前争取到了上级拨付的安全饮水专项资金,一次性为全村250余户群众安上了自来水,彻底解决了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多年来,由于缺少资金又无人问津,通往崔庄行政村的道路坑洼不平,过往行人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2013年底,刘全星决定整修村内所有道路为水泥路。在多方争取道路维修资金和村干部筹资后,还有5万余元的缺口,刘全星二话不说,把妻子做生意用的6万元本金全拿出来无偿捐献,把1000多米长的村内十字大街东段修成了水泥路。截止到2019年,刘全星因身体原因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崔庄行政村5条主要街道和所有小街小巷全部硬化,总长度达1.5万余米,并建起了一座标准化卫生室和群众文化广场,安装路灯120余盏。
处处传播着正能量
“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退伍战士,所做的这些事只要是对群众有益的,都是应该的。”退伍几十年来,刘全星把全部精力用到了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上。前年,刘全星因为身体原因卸任崔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后,仍然关心着脱贫群众的增收问题,经常与新任村干部谈心,交流增加村集体积累的经验和做法。
刘全星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不断为敬老院等处捐献爱心。在刘全星的带动下,他的妻子、儿子、儿媳全都加入到了志愿者行列。刚刚结束抗洪抢险转移安置群众工作的刘全星和大儿子刘毛毛,转身又投入到了灾后重建工作中。
刘全星说:“社会上的正能量多了,负能量就少了。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影响到身边更多的人发挥正能量,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