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传统文化 > 正文

程门立雪 北宋硕儒遗泽长

时间:2023-02-13 10:46:07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詹亚琪

“程门立雪,北宋硕儒遗泽长”是扶沟大程书院门口对联的下半联,全联为“桐丘栖凤,洎水腾龙, 中州锁钥流芳远;讲院坐风,程门立雪,北宋硕儒遗泽长”。“硕儒”当指北宋理学派始祖程颢、程颐。

程门立雪的典故人尽皆知,意思是虚心求学尊师重道,但对典故的主人公却知之甚少。《宋史·杨时传》记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暝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个典故发生在元祐八年(1093年)早春时节,杨时虽然在理学上已经很有成就,但仍谦虚好学,在四十岁左右依然进入伊川书院(今伊川县鸣皋镇)拜师程颐。程门立雪的典故发生在洛阳伊川书院,为何被写在周口扶沟大程书院门口,为解开这个悬疑,还要从“二程”说起。“二程”是指程颢(1032年~1085年,进士及第,北宋理学家)和程颐(1033年~1107年,北宋理学家),洛阳伊川人,二人为兄弟,同为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创立者。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自高祖程羽起四代为朝廷高官,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其受到其父程珦的影响,以反对王安石新法著称。程颢资性过人,修养有道,和粹之气,盎然于面,门生故友与之相交数年未尝见有急厉之色。程颢在京任御史期间,恰逢宋神宗安排王安石在全国推行“熙宁变法”。王安石与大臣讨论变法事宜,一遇思想不通处,便声色俱厉,暴跳如雷,重者摘人官帽。一次,恰巧程颢受命前来议事,听后不急不忙地劝王安石:“天下事非一家私议,愿平气以听。”王安石见是程颢提议所言,有道理所在,因此“安石为之愧屈”。程颢虽然做事有理有节,不动真气,但他反对变法的态度却是一贯的,和当朝推行变法的宰相王安石观点不一致,遭到贬官降职是必然的。1075年,程颢降职出任扶沟知县。

程颢到扶沟就任后,在社会治理上“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陈州府志·点校本》2019版609页)。当时扶沟县境内蔡河、广济河漕运繁忙,沿河不法之徒“每岁焚舟掠财”,以勒索过往船民财物为生,若不从则聚众焚烧船只,以示淫威。程颢立即派人将这几十人缉捕归案,审讯后得知他们为生活所迫,就宽厚处理,既往不咎,给予生活出路,让他们沿河分散居住,令“挽舟(纤夫)为业,自是邑境无盗”。在普及教育上,他兴办学校,引导百姓读书知礼,倡导“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宋史》列传),在任上创建了书院,并亲书“书院”二字为书院名。现存的大程书院,坐落于扶沟县书院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南北长73.65米,东西宽39.9米,总面积2938.6平方米,大门门房3间,走过大门是龙门,龙门面三间,三间一门,越过龙门,东西两侧青砖灰瓦的廊柱式建筑为东西文场(古时科举考试的地方),每侧2排,每排13间,穿过文场,迎面为程颢塑像,塑像后边是书院的主题建筑立雪讲堂。建筑布局为“四进”院落,以中轴线贯穿前后,左右对称,前后有序,主次分明。其青石台阶,朱漆大门,高柱重梁,雕梁画栋,青砖灰瓦,砖雕石刻,匾额楹联显现出书院的清雅壮观。

程颢建成书院后,在扶沟为政之余,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推荐当时的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游酢(1053年~1123年,进士及第,北宋学者)为扶沟县教谕,职掌扶沟学事,并延请其弟程颐来扶沟讲学。程氏兄弟在扶沟的讲学,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士人学者,前来拜师求学的络绎不绝,一时扶沟人才荟萃,文风大盛,声名鹊起。如上蔡人谢良佐(1050年~1103年,进士及第,北宋学者),福建将乐人杨时(1053年~1135年,进士及第,北宋学者),陕西蓝田人吕大临(1042年~1090年,门荫太学博士,北宋学者),河北澶渊人周纯明(生卒不详,娶程颐侄女,北宋学者)等,这五人都成为宋代著名的学者,而吕、谢、杨、游四人则世称“程门四大弟子”。一个小小县城,一时竟然聚集了这么多名人学者,成为二程理学的“研究中心”“集散地”,即使在教育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成就也是罕见的。这还要从扶沟大程书院占有的天时、地利、人和说起。北宋的首都为开封,扶沟是京畿之县,属开封府天子脚下,各种学术信息易于交流享有天时。各地通达东京开封府的汴河、蔡河、金水河、广济河,是首都的四条漕运通道,相当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其中蔡河与广济河途经扶沟县,接通江南,扶沟成为南来北往直通东京开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具有地利。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知县重视教育,建有书院,并亲自授业传道拥有人和。如此,扶沟成就当时理学鼎盛就不足为奇了。

大程书院从北宋建院开始,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为感怀程颢的功德和对他高山仰止般的敬仰和思念,扶沟人和执政扶沟的官吏对书院进行多次维修、重建和扩建。在《扶沟县志》上,有记录的就有12次之多,明景泰四年(1453年)十月,在县署前右侧重新修建,次年初落成。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县吴士喜将书院建在化民台旁(今址)。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知县吴溶重修,接任知县杨烛始将书院改名大程书院。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知县马佰骆始建立雪讲堂。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十二年(1767年),知县七十一、张映台开启捐银、捐地以资书院运营先河。清嘉庆十六年至二十一年(1811年~1816年)知县江竹韵,捐俸助校,广置学田。光绪十年(1884年),知县孟宪璋有意扩建,规划初定,扶沟百姓闻风而起,捐钱、捐地作为扩建、维持书院运行费用,使书院经费宽裕、士气兴奋、文风丕振。这些都记载在书院现存的“学田膏火记碑”“大程书院续捐学田记碑”中。历代有志之士对书院维修、扩建、捐资助院,客观地促使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在扶沟代代相传,成就了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宋至清代扶沟县共有进士38人、举人123人,都多于周边县。如明代“前七子”之首李梦阳(1473年~1530年,进士及第,明代学者、官员),祖孙四代有2名进士5名举人。曾任兵、户、刑部尚书的刘自强(1508年~1582年,进士及第,明代官员),父子5人中,有2名进士3名举人。曾任户部主事、监察御史的何出图(1539年~1616年,进士及第,明代官员)、何出光(生卒不详,明代官员)兄弟二人都中进士,被誉为“一母二进士”等。大程书院培养了大批文人、优秀官员,个个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至今仍被传为佳话。

程颢在扶沟执政虽只有短短五年,但他注重教化,重视普及教育的思想泽被后世,影响深远,不仅使扶沟的学风大盛,同时也成就了豫东周口这块沃土上的人民“勤耕织、乐诵读、俗善良、励家国”、不尚浮华、朴实能干的人格特征。直至今天,周口市各县市区中招、高招成绩仍稳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