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天覆地70年 看周口通信大变迁
从“近处靠吼、远处靠走”到“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从亲手执笔写信到微信即时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70年来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最早的书信、电报,到现在的手机,通讯方式的一次次的改变,使生活节奏变得更快,空间变得更小,距离变得更近。如今,手机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通过它,人们可以实现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交流,像这种交流方式,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原周口市邮电局退休干部胡天禧说:“我初上班的时候是电报,那时候市话比较紧张,七几年到八几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是一个长途等半天,人工挂长途,不是现在这,自动拨,一拨就到了,那时候得通过挂号,话务员给你接转,有时候第一天挂不成等第二天,第二天挂不成等第三天,等好几天还拨不通呢。”
今年69岁的胡天禧,在周口邮电部门工作了40年,他亲眼见证了周口网络通信行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据胡天禧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书信和电报是周口市民最常用的通信方式,书信时间长,电报收费贵,而那时候的电话是手摇式人工转接电话。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初,寻呼机作为一种时髦的通讯工具闯入了大众的视野,“大哥大”作为寻呼机的黄金搭档应运而生,这也是开启移动通信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后来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2G、3G、4G网络的推进,让移动通信设备不断风靡。
原周口市邮电局退休干部胡天禧说:“有了智能手机以后,电话也不需要打了,微信就可以了,两人不在一个地方,可以视频通话,现在比以前方便多了。”
智能手机接打电话、视频聊天、抢红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老年人看到了手机的好处。而手机对于年轻人来说有着更多的意义。
“现在手机真是非常方便,包括购物、上网、看电影、点外卖,买东西都不用出门,包括网上银行、炒股,这营业厅不是换卡也不来。出门根本不用带钱,小商贩他们也有微信、支付宝,真的非常方便。”市民孙波说。
如今,从城市到乡村,通信网络的覆盖实现了互联互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便利。而在5G技术的支持下,未来周口人将会畅快无忧地享受智慧数字生活,体验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园区、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场景化应用。
周口联通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宏伟说:“今明两年,我们将积极推进5G基站建设,规划建设5G基站1000余座,实现市区、各县(市)主城区、产业聚集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场景的5G网络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利用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上的技术优势,积极推进5G相关行业应用,更好的服务各单位信息化建设,为周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前车马慢、纸短情长已成为时代的美好回忆,而通讯行业的发展也映射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