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助推周口加速度
2017年12月7日,周口市召开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周口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试点城市工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周口之所以能够和郑州一起成为多式联运枢纽试点城市,得益于周口拥有公路、铁路、水路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造就这一切的,源自一个时代的大背景。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给周口大地带来了阳光和雨露,让周口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周口交通以“先行官”的姿态,为因农业而名声在外的周口绘就出彩画卷,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动脉”支撑。
高速公路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
改革开放初期,提及高速公路这一名词,周口人感到很遥远,仿佛只有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可拥有。那时,周口没有一寸高速公路,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
1999年,全长123.7公里、总投资24.848亿元、河南公路规划网“三纵三横四辐射”干线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在周口动工。2001年12月15日,漯周段建成;2002年12月26日,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周口人企盼高速公路的梦想实现了,填补了周口历史上无高速公路的空白。
一年后,国家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大(庆)广(州)和周(口)商(丘)、许(昌)亳(州)3条高速公路在周口相继启动。一时间,一条条高速公路,如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巨龙,在豫东平原上迅速延伸。2006年11月和12月,大广、周商高速周口段建成通车;2007年11月,许亳高速公路周口段建成通车。
郑州机场至周口西华高速公路于2015年12月23日正式开通,周口市民驾车去郑州更加省时便利,周口境内第五条高速公路启用。周口形成了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了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境内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接近500公里,约占河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十分之一,百平方公里密度达3.8公里,里程居全省第二,密度居全省前三名。
发展的步伐仍在继续。2017年9月,周口经驻马店至南阳高速公路开工,这是周口境内第六条高速公路,将于2019年建成通车。
2018年,河南濮阳至湖北阳新高速公路周口段前期工作启动,周口境内的第七条高速公路即将动工,这条高速公路将结束郸城县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干线公路 实现高质量发展
1987年,全区境内通车里程达2541公里,其中国道2条,长285公里,实现了黑色路面化;省道11条,长663公里,基本实现黑色路面化;县道41条,长667公里;乡道110条,长926公里,多为油路和粒料路,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土地有公路仅为21.5公里。
周口撤地设市以来,我市干线公路建设进入项目最多、投资额度最大、建设里程最长、持续快速发展的高峰期。
在“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明确逐步增加普通公路投资,促进普通公路提档升级。省交通、公路部门从2012年起,加大干线公路投资力度,全市干线公路建设迎来了新的高潮。2013年,国家统一规划调整国道布局,全市国道由原来的2条调整为7条。到2015年底,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包括鹿邑县)里程达1398.14公里,全部达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其中一级公路116.914公里。
近年来,面对资金匮乏、环保制约、征拆困难等不利因素,全行业同心协力,共同研究破解思路,持续加快路网建设。两年来,共完成路网建设投资近13亿元,一级公路里程不断实现新突破。郸沈快速通道沈丘境、周项快速通道商水境相继竣工,郸淮一级公路建成通车。
在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方面,我市公路部门围绕打造“畅、洁、绿、美、安”的公路出行环境,全方位加大公路养护力度。近两年共完成养护投资4.16亿元,全市干线公路路容路貌显著提升。2016年9月,我市被授予“十二五”全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先进单位。
截至目前,全市干线公路网中,一级公路达到185.179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052.409公里。
“四好农村路” 从1569公里到1.8万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这是百姓的心声。
1990年前,周口地区共有县乡公路2168公里,其中沥青路面948公里。全区182个乡(镇)有177个乡(镇)通油路,4640个村委会有1452个村委会通沥青路。
撤地设市之初,2001年至2004年,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在广袤的周口大地上全面掀起。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11.3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017公里,新增通油路行政村1768个。
为了畅通农村公路,2005年以来,我市抢抓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到2007年底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目标”的难得机遇,克服经济基础差、筑路成本高等诸多困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2007年底,全市490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目标。
一条好路有利于农村走向现代化,刺激农业的发展,改善农村交通运输,增加农民收入。为了使农村公路建设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2014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5288公里,完成危桥改造9119.3延米,151个乡(镇)及有农村公路管养任务的办事处全部成立农村公路管养站,实现了我市乡镇养护站建设覆盖率达到100%。扶沟、西华、郸城、沈丘四县正在争创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若把延伸在乡间的农村公路比作人体的毛细血管,那么周口大地上的血脉从未有过如此稠密和畅通。放眼周口农村大地,一条条笔直平整的公路伸展在广袤田野和村庄街道,一直铺到农民的家门口。截至2017年底,全市(不含鹿邑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18019公里。全市贫困地区所有县城实现了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及60%以上的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形成了市与县、县与县、县与乡镇、乡镇与行政村之间互联互通的农村公路网络。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全市农村公路完成投资40.9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288公里,完成危桥改造9119.3延米,全市2018年脱贫的233个行政村均已达到通路通车标准。
“路如罗带绕村落,桥似飞虹牵大道”, 昔日羊肠小道和泥巴路已经被四通八达的沥青路所代替,硬化的路面、平整的路肩、坚实的路基、醒目的标线、靓丽的景观带真实记录着周口农村公路的发展。从1980年的1569公里到2017年底的1.8万公里农村公路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市农民方便出行、农村经济发展的事实。
内河航运 恢复通江达海“黄金水道”
位于国家水网地区与非水网地区接合部的周口,具有发展航运的独特条件。
沙颍河历史上就是一条“黄金水道”,是著名的鸿沟水系和南北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和物资交流发挥过重要作用。《周口史志》记载了沙颍河曾经有过的繁荣景象:河中桅樯林立,烟火万家;岸上水陆交汇,财货堆积如山……上世纪中期,航运在周口的运输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上世纪70年代末,受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河南境内的沙颍河全线断航,曾经给周口带来繁荣的航运业,无法使周口找回来自航运振兴的自信。197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当年河南省境内沙颍河运量仅有5吨,船舶17艘,载重2089吨,当年完成货运量10.7万吨,航运企业仅有5家。
周口人从没有丢下过复航的梦想。1978年以来,国家计委、交通部、水电部经过调查,达成恢复沙颍河航运的协议。1984年,省计经委、交通厅、水利厅组织人员对复航进行可行性调查,提出了沙颍河复航的必要性及其经济价值。其后,经过多年的奔走呼吁,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门的积极努力,沙颍河复航工程终于在2004年8月18日重新上马。2005年12月28日,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实现复航。2009年实现常年通航。
在实现沙颍河下游通航之后,周口至漯河段复航工程接着实施。目前,沙颍河周口至漯河段建有大路李枢纽、葫芦湾枢纽和周口船闸,航道等级为5级,可通行500至1000吨级单船。当前,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正在实施升级改造,工程总投资28.5亿元,升级改造后,航道为4级,将全线畅通,年通过能力将达到1.5亿吨,船闸通过能力将达到5000万吨以上。
航运能力的提升,推进了我市船舶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市船舶运输企业15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货运船舶1506艘。2017年完成货物运输量2471.79万吨,货物周转量12.9亿吨,港口吞吐量1100万吨。
同时,我市积极谋划贾鲁河航运开发项目,连接郑州航空港和沙颍河、涡河航道,填补郑州内河航运空白。随着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周口航道由线到网、等级普遍提升,成为中原经济区对接“一带一路”的重要水上枢纽。
公路运输 形成综合运输网络
公路建设是周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口农业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我市始终对公路建设和公路运输紧抓不放,逐年加大投资力度,极大地促进了周口公路和公路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
1978年底,我市载客汽车仅为102辆,载货汽车665辆(含载货挂车229辆)。1988年,全市共有营运客车273辆,客运量为363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24287万人公里,全市共有货运车辆5734辆,运力24572吨。
近年来,全市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交通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促进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为主题,以培育运输市场、服务区域经济为重点,在客运、货运、维修、驾培、信息、服务等方面强化管理,各项工作取得突破,道路运输业为社会提供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应对“春运”和“黄金周”客流高峰,运输煤、粮、油等民用物资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全市客运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运力结构上,完成了老旧车、黄标车淘汰任务。严把车辆更新、新车参运、年度审验等关口,大力推行公车公营,基本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城镇为节点,辐射乡村、方便快捷、安全高效的农村客运网络。建立完善道路货运市场社会化服务体系,整合货运资源,积极调整运力结构,大型、厢式、专业化货运车辆发展加快,危险化学品运输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从1988年至2018年,全市道路运输业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至2018年底,全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25万人,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到了2018年11月,全市已拥有营运车辆81087辆,其中营运客车3441辆,旅游客车64辆,营运货车74148辆,危险货物运输车695辆,出租汽车2739辆;营运班线609条,其中省际219条,市际184条,县际76条,县内130条;客运企业18家,客运站171个,货运企业295家,货运代理、货运信息企业173家,机动车维修企业954家,驾驶员培训机构135个,从业人员达25万人。完成客运量507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93562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3472万吨,货运周转量5245806万吨公里。
周口市民肯定记得中心城区公交发展的历程。周口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从当初的一个只有1辆车、几名职工的小企业起步,发展到拥有671辆公交车、固定资产达3.9亿元的国有企业。
周口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于2013年从市城市管理局移交市交通运输局管理。5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交发展,在购置车辆、场站建设等方面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土地、环境支持,成为周口公交发展史上投入最大、成绩最为突出的5年。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公交作为民生实事,在财力十分薄弱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办大事、办实事,先后投入财政资金3亿多元,使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达到581台(其中新能源双层巴士10台),极大地改善了公交车辆少、车况差的问题。
截至目前,周口市中心城区公交车辆达671台,公交线路20条,公交场站7处,成为我省第一个拥有双层公交的省辖市,新能源公交车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17年,周口成为我省第一个发行交通“轩辕通”的省辖市。目前,按照《周口市中心城区公交发展规划(2016-2030)》,1个公交调度中心、2个新能源公交场站、一批智能化公交候车亭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周口公交正在新时代实现涅槃重生、跨越发展。
多式联运 周口交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
进入新时代,围绕发展临港经济、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目标,我市正在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成立高规格的多式联运领导小组。多次向省交通运输厅汇报,把握政策,准确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委托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编制多式联运发展规划。
——成立交通港航集团。充分挖掘周口既有的水路船舶和人力资源优势,在现有港航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周口交通港航集团,集中优势,攥紧拳头,全面强化航道养护、船闸运营、水上服务的综合服务职能。
——推进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依托周口港及周口的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开展公铁水多式联运,以周口中心港为起点,通过沙颍河沿淮河而下,经安徽省的阜阳、蚌埠,江苏的淮安,从江苏盐城入海,与沿海的盐城港、大丰港等港口联系;或沿淮河而下,从安徽寿县经江淮运河,从合肥入巢湖,再从芜湖接入长江航道,进而与江苏南京、上海等长三角地区直接联系,打通内河至沿海港口通道,形成具有特色的公铁水联运模式,充分挖掘公铁水物流市场需求,打造绿色、高效、快捷、安全的物流服务体系。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库。
——促进本土企业转型升级。制定发展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实施意见;引导本地运输企业加强和铁路部门、大型集贸市场、超市、城区内大型生产企业对接和沟通,探索开展集装箱、甩挂运输和城市配送业务等现代物流。
铁路运输 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
说到多式联运,就不得不说我市铁路40年来的巨大变化。我市境内有一条漯阜铁路,这是国内第一条跨省准轨地方铁路。漯阜铁路始建于1973年,东连京九线,西接京广线,是陇海、宁西线之间一条东西通道。该路的河南区段分为漯河至周口、周口至项城、项城至沈丘、沈丘至界首四段修建,1989年1月23日在界首市境接轨,正线全长206.74公里。
这条铁路串联焦枝、京广、京九三条国铁干线,沟通津沪、阜淮铁路,与陇海铁路东段平行,形成联接内地和沿海的一条纽带。漯阜铁路是豫煤外运及“三西”煤炭运输的最短路径,更是中原通往华东和东南沿海地区的“黄金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与战略地位。
在修建之初,漯阜铁路肩负着豫东人民的希望,为沿线各地经济作出巨大贡献。1981年,漯阜铁路运输生产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客运量19.25万人次,货运量215.66万吨。
铁路运输的动力来自机车。漯阜铁路建路初期,铁道部价拨上游型1009机车1台,郑州铁路局价拨胜利151机车1台,由国家铁路调进司机5人、副司机6人,利用支援漯周铁路工程建设的信阳机务段2116机车,培训司炉7人,在此基础上成立机务组。这时候,漯阜铁路线上运行的是蒸汽机车,也就是传统意义的“火车”。蒸汽机车一直运行在漯阜铁路线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1998年10月20日,东风2型3319号内燃机车投入使用,标志着内燃机车在漯阜铁路线上正式运行。
我市铁路发展的步伐没有就此停下。2009年7月1日,漯阜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漯阜铁路开始向国铁看起。2014年12月8日,一台“和谐号”电力机车从周口火车站开出,完成了漯阜铁路周口至阜阳段热滑试验,漯阜铁路全线符合电力机车运行条件,标志着漯阜铁路全线跨入电气化时代。
市民和铁路关系最密切的是铁路客运。漯阜铁路设计建设之初的定位是货运为主、客运为辅,漯阜铁路前期并没有长途客运列车,一般都是管内的短途客运列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7年初。2007年2月13日17时32分,崭新的K402次旅客列车徐徐驶出周口火车站奔向北京,漯阜铁路自建成以来首趟进京旅客列车正式开通。在此之后,我市铁路客运开始大步向前,先后开通了去往广州、天津、上海、青岛、宁波、汉口、恩施等地的旅客列车。
2017年,漯阜铁路共完成客运量145万人次,货运量3300万吨。
郑合高铁 提速到350公里每小时
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活跃,人员开始频繁流动,火车成为人们远行的主要交通工具。40年来,我市铁路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三个时代,发展的步伐依旧向前。2019年,郑合高铁有望全线建成通车,我市即将步入高铁时代。到那时,我市铁路时速将提升到350公里,人们出行更加高效便捷。
在建的郑合高铁是河南省“米”字形铁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阜阳与商合杭高铁相连,设计时速350公里每小时,我市境内长135.092公里,全线总投资212亿元。郑合高铁建设分两个阶段进行,先期段2015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全段2016年7月16日开工建设,省政府要求,2019年10月1日前全线建成通车。
郑合铁路河南境内共设8个站,我市境内设扶沟南站、西华站、周口东站、淮阳站、沈丘北站5个车站。周口东站建筑面积30670平方米,扶沟南站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西华站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淮阳站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沈丘北站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自开工以来,我市境内累计完成投资92.17亿元。铁路正线线下工程全部完成,正在进行无砟轨道铺设工作,计划年内全线铺设完毕。全市5个高铁站房全部开工建设,计划年内主体结构封顶。与之配套的四电工程建设全线展开,正在按照施工计划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