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农民“过大年”
在豫东农村,人们把过春节叫“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而脱贫后的农民更是把“过年”说成“过大年”。今年春节,是他们有生以来过得最好、最幸福的一个年。一句“过大年”,道出了脱贫农民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和满足,更表现了十足的“精气神”。这不,西华县迟营乡徐桥村的村民,抢着向我们讲述各自脱贫后过年的新变化。
年画变了
在农村,堂屋是家中的会客室,是家里的门面,再穷也要把堂屋收拾得像模像样。人们往往把家中比较体面、值得炫耀的珍贵东西布置在堂屋,如奖状、证书、好的照片或工艺品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堂屋的正中墙面上,每年都要添置一幅新年画(也叫中堂)。豫东有句俗语,“有钱没钱,添张年画过年”。别小看这幅年画,其代表了主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是时代变迁的最好写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人们翻身不忘大救星,就挂毛主席像;改革开放后,人民富了起来,就挂小平同志像。如今通过精准扶贫,贫困户脱了贫,和大家一样过上了小康生活,人们就挂习主席像。村民胡建庄说:“如果不是习主席领导大家搞脱贫,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俺徐桥像我这样的情况,啥时候也过不上好日子。我非常感谢共产党、感谢习主席。今年过年,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习主席像挂在俺家堂屋正当中的墙上,啥时候也不能忘了习主席。”
年货多了
过去在农村,老百姓穷,手头没钱,年货都是一点一点置办,总是今天买一点,明天让人捎一点,不到年三十就准备不齐。那时,人们见面总问“齐了吗”,准备年货是每家每户最大的事。有的人家,一开春先买一个小猪崽,养一年,就等着过年杀了好吃肉,让左邻右舍羡慕不已。而今,脱贫的农民再也不会为办年货发愁了。他们有金融扶贫分红、光伏电站分红,同时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就业,或被聘为乡村保洁员,每月都有固定收入,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当然,帮扶单位也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慰问品,使今年的年货比往年丰盛得多,鸡鱼肉蛋还有海鲜,样样不缺,应有尽有。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可是过了个“肥年”。不仅如此,由于实施脱贫攻坚,徐桥的村容村貌变美了。过去过年有三多:垃圾多、污水多、尘土多。今年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推进“六村共建”,村里铺上了柏油路,脱贫后的农民住进了新房子、用上了自来水。以前只有在城里才能见到的保洁员及扫地车、洒水车出现在乡间小路上,村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以前,徐桥村条件差,本村的姑娘留不住,外村的姑娘不愿来,小伙子娶媳妇是“老大难”,现在村里条件改善了,村民再也不用为娶媳妇发愁了。贫困群众胡三海高兴地说:“今年是我过得最痛快的一个年,盖了新房子,娶了儿媳妇,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还被评为脱贫光荣户,家里的喜事一桩接着一桩!”
乡风变了
徐桥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过去在农村,由于缺乏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村民一到过年,有的搞封建迷信,有的打牌赌博,有的酗酒闹事,邻里纠纷、吵闹打架不断,甚至激化成刑事案件。现在村里建有扶贫学校和“农村书屋”,村民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村里的休闲文化广场上,老年人闲暇之余打腰鼓、扭秧歌、跳广场舞,年轻人则打篮球、乒乓球;村里的模范宣传栏,展示着历届“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文明卫生家庭”“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激励、带动村民积极向上、争先创优;村里的文化墙,让村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文明之花遍地开放。互联网、有线电视走进千家万户,让小小的村庄与外面的世界紧紧连在了一起。村党支部书记张俊领说:“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徐桥村全体村民一定能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把徐桥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打竹板,响连声,听我唱唱党的功,党的领导真英明,扶贫攻坚百业兴……”离开徐桥,但村老年艺术队表演的快板书《不忘初心跟党走》,仍在我们耳边久久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