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专题 > 脱贫攻坚专题 > 本地信息 > 正文

址坊镇:绘就脱贫攻坚新画卷

时间:2019-08-02 16:30:15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

炎热夏季,在西华县址坊镇大小扶贫车间,到处是繁忙景象。

——叶桥村扶贫车间,村民周小平正和工友们做栽培料、装袋、接种,摆放整齐的小香菇,齐刷刷地长出菌袋,如心花怒放的一张张少女的脸惹人喜欢。甩掉贫困帽的周小平等工友们,干劲十足,上水、搭棚,忙个不停。

——址坊村产业扶贫基地,伊甸园生态葡萄“户太八号”和“夏黑”晶莹透亮,像褐色蓝宝石一样,惹人喜爱。看着满园的葡萄,返乡创业青年、葡萄园经理张希锋笑得合不拢嘴。

……

为推动乡镇振兴,址坊镇依托紧靠全国食品名城——漯河内陆特区的区位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围绕优质水果、无公害商品菜、优质小麦小杂粮、食用菌和草养畜禽上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逐步建成了址坊村伊甸园生态葡萄等6家特色农产品基地。

“这6家特色农产品基地年吸纳务工人员800多人,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280人,月收入均在1800元—2000元,为我镇运用‘产业+扶贫’‘基地+扶贫’模式,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张希锋就是我镇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潘厚君说。

近年来,址坊镇大力实施“回归经济”战略,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大造声势,悬挂宣传横幅,张贴标语,广泛宣传,召开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联谊会,印制《址坊镇镇情简介》画册2000份,想方设法宣传址坊、推介址坊,介绍镇政府在政策扶持“筑巢引凤”、优化服务等方面的措施,为返乡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信息技术、资金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带到家乡的创业大潮中。

址坊镇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支持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采取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创业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土地流转、申报扶贫产业基地贷款、水电路三通方面给予政策帮扶,激发了在外成功人士创业的积极性,有力地搅动了家乡创业的一池春水。

食用菌成了脱贫金钥匙

叶桥村村民周建设从20多岁就开始从事建筑行业,积累一定资金后,在郑州从事房地产开发,当他看到村民还像过去一样,过着贫穷、简朴的生活时,内心萌发了返乡创业的激情。他说:“要想真正让贫困户脱贫,不能光靠政府送油、送米、送面、送慰问金,要激发贫困户劳动力的内生动力,把他们带起来,让贫困户忙起来,靠自己的辛勤双手劳动致富。”

周建设利用建在村头的扶贫车间建设小香菇深加工基地的想法得到镇村的大力支持。小香菇深加工基地建成后,为推广小香菇种植,周建设成立了河南省豫颖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贫困家庭劳动力来合作社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对于建大棚栽培小香菇的贫困户,镇村帮助贫困户办理金融扶贫贷款,合作社免费供应菌种,全程跟踪,提供技术服务,手把手教他们学习小香菇栽培技术,并回收产品。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基地务工,一年两季可获得一万多元的纯收入。合作社把回收的小香菇制成香菇制品销往郑州、漯河、平顶山等大型超市和商业网点。

东瓦屋赵村青年赵永强,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靠给漯河双汇集团运送生猪维持生活,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漯河开店经营地板砖生意,积累了丰厚的资金。赵永强一次去南方旅游途中了解到种植双孢菇的信息后,便返乡创业,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双孢菇基地,安置本村和邻村100多名贫困劳动力务工,月工资1800元—2000元,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2018年,赵永强被评为县级勤劳致富模范,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葡萄园里笑声朗

在址坊镇党委、镇政府返乡创业的诚心和政策感召下,在漯河市双汇集团工作的张希锋怀揣着对家乡土地的眷恋和深情,毅然决然返乡创业,一次性投入资金500万元,流转土地600亩,建起了伊甸园生态葡萄基地,聘请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常年进行技术指导,种植 “户太八号” “夏黑” “A09无核葡萄”等,种植冬枣10亩,葡萄行距中种植小白瓜、西瓜和冬季蔬菜,冬枣树下喂养柴鸡和鹅,受到安徽阜阳、亳州市民的青睐,加工的红葡萄酒在漯河市场独占鳌头。

在葡萄园里,每天都有40多名农村中年妇女务工,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18个。张希锋心系贫困户,尽量把贫困户劳动力安排为常年工,多增加他们的收入,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在葡萄园里已务工两年的叶秋英说:“在家里没事儿,葡萄园离家又近,务工、持家两不误!”她的朴实话语,打开了妇女们的话匣子,一阵阵笑声飞上了葡萄园的空中。

茄子树上“长”黄金

南流村是明末兵部司马王所梦、中国登山家王富洲的故乡,有耕地4200亩。

2013年,河南弘顺农业投资1.2亿元在该村公路北建花卉基地。2017年又投资1000万元,建起了23栋双层钢架塑料大棚,种植茄子树。聘请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常年作技术指导,年收获青、紫各类茄子12茬,亩产茄子12000斤,年收入在9000元至12000元之间,是种植普通小麦、大豆效益的5至7倍,基地招收常年农民工26人,其中贫困户14人,月收入1800元至2000元。一年四季货源不断,一茬茬不同种类的茄子运往城市,土地产出了翻倍的效益,务工群众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他们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这些茄子成了我们手中的金蛋蛋。”

扶贫扶出正能量

址坊镇注重产业扶贫基地的文化建设,依托企业党支部发挥企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职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扶贫模范的先进事迹,激发正能量,增强扶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中通快递豫南分拨中心组织员工学习孝善文化,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从2017开始,在员工中实施“1+1”亲情行动,倡树孝道,凡是员工在公司工作半年以上,从员工工资中暂扣1000元,到年底公司再出资1000元,共计2000元,作为赡养老人的专项基金一并存入员工父母或直系长辈的名下,此举得到了公司员工的高度认可,促进了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的形成。该公司作为县级产业扶贫基地,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两年来,先后为该镇4户困难群众捐款近8万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该镇注重扶贫文化建设,投资3万元,举办全镇脱贫攻坚民间艺术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迎新春助力脱贫攻坚诗书画展,全镇21个村都建有文化长廊、宣传屏等,利用墙体画宣传孝老爱亲、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和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育和引导村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址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潘厚君说:“实施‘回归经济’战略,大力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招,是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实现稳定脱贫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全镇共有投资亿元以上的扶贫产业基地4家,扶贫车间5家,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4家,这些基地和项目成为我镇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潘厚君表示,下一步,址坊镇将继续鼓励更多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加快产业扶贫基地的建设步伐,抓好对农民的致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增收致富的能力,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产业扶贫基地发展,厚植发展优势,传递正能量,把产业扶贫基地培育成贫困户心中的参天大树。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