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专题 > 脱贫攻坚专题 > 本地信息 > 正文

是英雄是好汉,脱贫战场比比看

时间:2020-03-16 09:04:26 来源:周口日报 编辑:韩永杰
        “西华县聚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常年安置贫困户就业12人,工资每人每天70元到150元。”“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吸纳了50余名贫困户就业。”“是英雄是好汉,我们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比比看。”……

       3月10日,我市21家扶贫企业(基地)走上“擂台”,接受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有关人员及各县市区扶贫一线人员组成的“裁判员”的观摩,一场扶贫产业(基地)带贫成效“擂台赛”启幕。

       当日早上,雨后的周口天蓝气清、花香怡人。由于疫情防控尚未结束,“裁判员”乘四辆中巴车分两个小组前往各县市区扶贫产业(基地)进行观摩。记者随第一小组的“裁判员”首先来到商水县鱼跃渔业有限公司。在渔网加工车间,东城办事处65岁的贫困群众杜桂芝正在不停地编织着手中的渔网。她说,干活的地方离家不远,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外地打工,自己在家没事了就到公司编渔网,每天可挣40元至50元钱。

       位于川汇区朱楼行政村的天利网业,新落成的生产车间宽敞明亮,几十名工人戴着口罩,有的在编织渔网,有的在穿线、有的在加工网坠,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据川汇区负责人介绍,天利网业建于2017年12月,是朱楼行政村的扶贫车间。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2019年,天利网业又投资600万元在废旧坑塘上新建一座5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目前,在这里务工的群众达到120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名。

       中午时分,记者随第一小组的“裁判员”来到西华县聚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小红帽草莓采摘园区)。该合作社位于大王庄乡陈庄行政村,紧邻安罗高速周口西站连接线。该合作社流转土地170亩,是一家集草莓采摘、观光旅游、绿化景观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新兴产业实体。走进园区,只见10多座钢构大棚一字排开,田间的小道旁栽种着葡萄等植物,有些树木上的花朵已经开放。走进其中一座大棚,里面有几位工人正在忙碌着。一位年轻的妈妈正领着女儿采摘草莓,女儿摘下一颗大草莓,高兴地做了一个卡通动作。那位年轻的妈妈说,今天没多少事,是特意带着女儿来这里“亲近大自然,让女儿感受一下劳动的乐趣”。该合作社的一位负责人说,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来采摘草莓的人较少,这几天才开始有人来采摘。这位负责人还自豪地说:“我们这个合作社带动周边1200多户群众走上致富路,其中不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用手指着大棚内干活的群众说,那几个干活的都是附近村里的贫困户,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时来这里干活,每天有几十元的收入。

       在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育苗车间内,54岁的罗霞正在整理培育好的茄子苗。她一边干活一边说,她在苗圃内打工已经几年了,工作不是很累,就是把培育好的菜苗多余的嫩芽剔除掉,以保证菜苗能够正常生长。她每月可以拿到1200元左右的工钱。

       一个个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不但带动了周围群众传统农业观念的改变,还让许多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走出贫困。

       据了解,截至2019年底,全市还有贫困户15726户、45086人。为确保今年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优势,在“种、养、加”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大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建设力度,彻底解决贫困人口致富增收和就业难题。我市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模式,建成市级产业扶贫基地213家、扶贫车间678个,推广“龙头企业+规模养殖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的生产模式,让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参与新型农业经营,认定龙头企业89个、带贫合作社236个,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水“巧媳妇工程”、扶沟蔬菜生产、太康构树种植、鹿邑尾毛加工、沈丘肉牛养殖等一大批扶贫车间和产业扶贫基地,实现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市还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建立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金融扶贫机制,通过推广户贷户用、企贷企用等贷款模式,架起了农户、企业(基地)、银行之间的桥梁。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79229.54万元,为贫困户发展生产、稳定增收提供了资金保障。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