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周口党建网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专题 > 脱贫攻坚专题 > 上级信息 > 正文

家有扶贫牛 脱贫不再愁(脱贫故事)

时间:2018-11-29 09:52:0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在产业发展中,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着力推进产业扶贫工程,增强脱贫“造血”功能,用黄牛产业这把“金钥匙”打开“贫困锁”,让群众生活“牛”起来。

筠连县是一个川滇接合部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一个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县。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的现实情况,筠连县以“山繁川育、藏牛于户”为养殖模式,以“好牛贷”金融产品为抓手,将黄牛产业打造成促进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稳定增收的优势产业之一。

能繁母牛进家门,脱贫致富有信心

“上个月我卖了6头公牛,总共卖了11.2万元。”四川省筠连县双腾镇德胜村四组的贫困户罗万彬将绿油油的青草铺在食槽中。

割草、放料、饮水、搅拌、防疫……罗万彬每天精心照料着他的牛。

谁能想到,两年前妻子因病去世,家中仅有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双亲,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现实的家庭情况让他无法外出打工,家里一贫如洗,负债累累。别说搞产业,就连家里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都很困难。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罗万彬贷款10万元购买了10头能繁母牛,2年发展成了19头牛,早已用卖牛的收入还清了贷款,别说脱贫了,致富都有信心。

罗万彬的养牛致富模式,正是筠连县“藏牛于户”的生动实践。藏牛于户,筠连县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全县90%以上土地为山地、农田均靠牛耕种,黄牛一直以来就是该县农民耕种的重要工具。

“贫困户养殖的主要是能繁母牛,根据每户贫困户家庭人口、收入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喂养方式。”筠连县畜牧水产局局长刘后林说,2017年筠连县肉牛存栏量18.2万头,出栏量达5.12万头,实现产值9.12亿元。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在考察该县的肉牛养殖后,将筠连的养殖模式归纳为:山繁川育、藏牛于户。曹兵海认为,筠连县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南部山区小群体大规模养殖肉牛母牛的模式。

借助金融产品,没钱也能养牛

很多贫困户想养牛,但苦于没有资金。为解决这个问题,2016年,筠连县构建了“县政府领导+各职能部门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政策保险、技术服务、订单收购、风险防范为一体”的“1+N”联动机制,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好牛贷”金融产品,形成了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系统工程。通过政府信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有机结合,有效解决肉牛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推动全县肉牛产业快速规模化发展,带动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养牛增收。

筠连县农商银行推行的“好牛贷”方案是根据场所与规模、劳动能力与规模、草山面积与规模测算后,在充分考虑养殖风险的前提下,可为养牛户提供母牛每头最高8000元、肉牛每头最高6000元的贷款;对养殖条件较好、规模较大、资信良好的养牛户,可提供最高50万元的贷款。另外贷款优惠上对建卡贫困户、限定养牛户(散户人均养殖20头以下、大户人均养殖50头以下)、母牛养殖户贷款可全额使用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并享受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优惠和政府财政贴息。

贫困户周玉通过“好牛贷”,贷款20万元建起了牛棚,引进了肉牛,成立了筠连县巡司镇西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周玉的带动下,西牛村包含20户贫困户在内的26名社员都有了自己的“小金库”。

“去年收入有50多万,自己纯利润有好几万,日子越来越好。”周玉说,今年已经卖出大大小小100头左右的黄牛,利润达到了去年水平。

不仅是西牛村,筠连县61个贫困村全部因地制宜地利用“好牛贷”发展起了肉牛产业。2018年,全县发放“好牛贷”40243.76万元,惠及农户11558户,其中贫困户占21.28%,预计户均年增收可达2300元。

努力多年,村民们发起了“牛财”

经过多年的努力,筠连县先后荣获“全国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县”“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县”的称号,“筠连黄牛”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筠连县存栏1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牛大户有2411户,养牛农户已达14680户,已注册肉牛产业化生产和加工企业(公司)10个,养牛专业合作社96个,养牛家庭牧场89个。有肉牛屠宰分割精深加工企业4个,有机肥生产企业1个,肉牛品种改良配种中心站3个,改良配种站点19个,黄牛养殖、中介和运输也日渐繁荣,村民们发起了“牛财”。

下一步,筠连县将根据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优质肉牛良繁基地、集中育肥基地、筠连县黄牛保种基地、种养循环示范园区等建设步伐,争取到2021年,全县肉牛存出栏达到30万头以上,肉牛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周口党建网 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豫ICP备17037365号 技术支持:周口广播电视台

中共周口市委组织部主办 联系电话:0394-8222498